全国首份《民法典》社会认知度报告出炉:婚姻家庭编最受关注

南都讯 记者吴笋林  5月28日,在《民法典》表决通过一周年之际,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与研究机构“法智融媒”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份《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在超5000份的有效调研样本中,90.79%的人听说过《民法典》,群众知晓率非常高。其中,婚姻家庭编的内容最受群众关注,74.83%的受访者对婚姻家庭相关内容表示更有兴趣。在传播形式上,77.95%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视频形式了解《民法典》,视频已成为主要的普法传播形式。

超5000份有效样本 婚姻家庭编最受关注

记者了解到,本次《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旨在全国范围内了解社会公众对《民法典》传播的偏好以及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探寻《民法典》传播内在规律。

调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非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和未接受过法学专业教育人士,有效样本共5000多份,调研对象涵盖34个省级行政区。

报告显示,90.79%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民法典》。这说明经过一年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民众对《民法典》的知晓率非常高,形成了明显的宣传效果。

例如,在关于“被高空抛物但没办法找到是谁扔的,受害者该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起诉整栋楼,个别住户能够证明东西不是自己扔的除外”的受访者达77.38%,反映出民众对“高空抛物”责任问题的认知程度较高,《民法典》传播效果不错。

不过,受访者对大多数具体问题的回答准确度并不太高。比如,关于未出生的胎儿是否享有继承权利,约50%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或者不享有;关于“离婚冷静期”具体是多少天,仅有48.5%的受访者选择了30天。

由此看出,民众对于《民法典》具体内容整体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还显示,74.83%的受访者对于婚姻家庭部分的内容更有兴趣,《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最受关注。

《民法典》逐渐成为公共社交话题

超7成受访者通过视频形式接受普法

报告披露,65.47%的受访者表示学习《民法典》会引导他们从法律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评判,52.34%的受访者表示在处理事务时会想到《民法典》是怎么规定的,这说明《民法典》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公民守法意识的自觉养成,初步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体上各年龄段人群表现出的学习、认知意愿还是相对被动,主动了解乃至系统学习《民法典》的人群占比不高。

56.28%的受访者表示,当阅读到自己认为有用的《民法典》内容时,他们会将其分享到社交软件和平台。39%的受访者称对《民法典》感兴趣的原因是“关注法治动态,便于社交”,这意味着《民法典》逐渐成为公共社交话题。

报告显示,受访者了解《民法典》信息的形式主要倾向于视频,比例高达77.95%,明显高于漫画、海报、图画与文字等形式,视频已成为最受民众关注的普法传播形式。

报告最后为《民法典》的传播提出了系列建议。例如,建议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视频传播《民法典》的知识信息密度,借助技术力量为普法短视频赋能;建议面向社会生活挖掘案例素材,组织线下普法以兼顾不同人群需求;建议将《民法典》相关知识纳入青少年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等。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