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六十个馒头做学问的马廷英教授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马廷英(1899—1979)。

除却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的专业圈子,马廷英教授的大名知者甚少。2019年3月底的布衣书局拍卖中,出现了一组七册马教授的地质学专著,是日本古生物学家尾崎博的旧藏。

马廷英(1899—1979),辽宁金州人,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先驱者,知名古生物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少年时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在仙台市东北帝国大学地质系,追随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矢部长克(H.Yabe,1878—1969)教授作珊瑚研究。回国后入职于中国地质调查所、国立中央大学。抗战期间为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抗战胜利后奉命赴台湾接收台北日本帝国大学,即后来的国立台湾大学,马廷英一直在地质系工作到退休。

发现珊瑚的年生长值

教书育人之外,马廷英在地质学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上世纪30年代,他发现古生代、中生代甚至现代的珊瑚化石上的生长线(环纹)呈季节变化,类似于树木的年轮,暖季生长快,生长线稀疏,而寒季生长慢,生长线密集。外形上也有显著区别,分别表现为膨大与缩小部分,交替上升,呈现出季候或年生长现象。于是他把珊瑚的年生长值命名为“年层”,与植物的“年轮”相对应。同时他还发现珊瑚的年生长值受海水温度影响很大,呈正相关的关系。海水温度高的区域,珊瑚年生长值大,反之则小。而且离赤道越近,季候生长现象越模糊(四季不分明),离赤道越远则越清晰。

古代生物化石上保存的显现生长节律(节奏与规律),后来被命名为“化石钟”,马廷英早早地就为该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是将珊瑚成长的古生物资料用于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变迁的第一人,同时也是首位将古生物资料应用于大陆漂移研究的学者。马廷英在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在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沉寂之时,为之印证,并作出了重大的补充,因此获得了台湾“教育部”颁发的第一届学术奖。

马廷英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地质理论方面,在经济地质与军事方面亦有贡献。抗战期间他考察研究了盐场的增产问题,实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