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于孩子是耍小聪明, 父母莫做蛮横无智的“暴君”

无论是明明该兑现却不兑现还找一堆理由搪塞,或者临时增加条件,以最大程度稀释兑现诺言带来的“坏处”,都是对孩子心理强加的伤害。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图文无关)最好的人生引导,不就是让孩子们看到诺言的价值与兑现诺言的意义吗? (视觉中国/图)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发了一条微博,展现了一起发生在一对母女之间的“手机风波”。

作为高二女生的女儿,手上的苹果手机用了不到三年,还能用,但是不够潮、不够快,嚷着要换手机。做妈妈的允诺过三年可以换新,可是在还有两个月就满三年的时候,女儿提出可以提前换新,因为可以赶上大促。做妈妈的却觉得手机没必要换,理由是日常够用了、对孩子的成绩提高和今后考学有较高期望、老师强调控制学生用手机等。进行于晚间的沟通不是很顺畅,妈妈觉得女儿又哭又闹不讲道理,新提了一个条件:写一个学习目标。但又觉得女儿写得比较敷衍……要求改了三遍才勉强能看。困惑之下求教于赵昱鲲。

这样的“手机风波”,相信很多家庭都经历过,因而具有特别的样本意义。赵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