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起跑线”,是家长都迷信的教育谎言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中共福建惠安县委二级调研员。

赢在起跑线,是中国人对教育非常迷信的一件事。

毫不夸张地说,“起跑线恐慌”症,比新冠病毒更具“传染性”。“早学、多学”就是“早慧”,“抢跑起点就能赢得人生”等灵丹妙方,在家长群、朋友圈甚嚣尘上。很多孩子,过着“早幼或幼小或小初衔接班”“兴趣班”和“辅导班”的生活。这种所谓“鸡娃式教育”,上至一线城市,下至广袤农村,不仅在中产家庭,甚至已蔓延到普通家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主动或被动地跟风,趋之若鹜。

相关调查统计,68%的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感到“比较焦虑”,教育焦虑症已是目前社会一种“流行病”,且迟迟看不到治病“疫苗”研发的曙光。

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对孩子进行早期合理的教育和培养,自是人之常情。但现实并非如此,家长的出发点往往是功利性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为了抢跑起点而疯狂,目的就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

那么,人生的起跑线在哪?抢跑起点意义有多大?

人生没有一条明确的起跑线

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人一出生起点千差万别,生在城市还是乡村,发达还是落后,地方教育水平不同;生在达贵还是寒门,父母素养高还是低,基因好还是差,家庭教育氛围不同;生在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背景,教育观念也不同。当然不是说出身决定论,但是你得承认,出身在哪,起点差异的客观存在。有的人,你用一生追赶也望尘莫及;有的人,你用正常力气就可以超越。

人生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如智商、情商和感商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决定人的命运。有的早年成名,有的大器晚成,你很难断定从幼儿园到工作后,何为起跑线。有的家长以为,小学之前能背诵100多首唐诗、认了500多个汉字、心算1000以内加减等,或者上了名幼、名小,就是赢在了起跑线,其实不然。

教育心理学证明,正常的孩子学得再早再熟练,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三年级以下。澎湃新闻曾经统计,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93.1%、72.4%和41.3%,分别上的是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幼儿园和小学的“起步”,对于学习知识和考试,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更不是决定一生的起跑线。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之难,可想而知。漫漫人生,一路风景,说不清的起点和转折点。无数歧路的选择,才是人生最为紧要的。如果孩子从童年少年就开始抢跑、快跑,背负太多太重,到了中学或大学,有的难免会疲惫不堪,学业一落千丈。君不见,很多考上北大清华或者拿到奥运冠军后,没再取得瞩目的成就,反而走上了“Loser”之路。人若太早出尽了风头,往后大多消失在人海。

王安石的《伤仲永》典故,生动地诠释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教育思想;《南方周末》曾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21名早慧少年被中科大录取,一时名动天下。然而四十多年过去,神童们多数沦为平庸。“第一神童”宁铂进入少年班后,“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最终遁入空门;80后创业明星茅侃侃,14岁就在《大众软件》发表文章,后来却因对市场、金融、人性的全然陌生,事业屡屡败北,三年前绝望自杀,等等,举不胜举。

鲜明的对比落差,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在马拉松的人生赛道上,拼的是毅力和耐力,试图抢跑起点是没有意义的。忽视了孩子阶段性成长的内在要求,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就是对其天性和潜质的扼杀,结果必然是弄巧成拙,不可能笑到最后。

不成熟无从产生学习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其中一个从出生的第48周开始,连续4周每天练习,到第52周时,能够熟练爬上5级楼梯。而另一个则从第53周开始训练,不用两周,也不用人帮助,就可以自己爬到楼梯的顶端。

这就印证了,孩子到了特定的年龄,自然能做特定的事情。对于绝大多数正常孩子来说,年龄未到,超前学习很吃力,年龄一到,一教自然就懂。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本性,“勿动勿虑”,“尽木之天”,是种树的秘诀。而“已去而反顾,旦去而暮抚”,是不可能种树成功的。虽然教育比种树复杂得多,但培养成材的规律是一样的。如果你强迫孩子,太早去学他没有兴趣或无法掌握的知识,可能给孩子身心带来损伤,无异于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孩子从小参加太多的兴趣班,长大却一点兴趣都没有。过早透支了学习兴趣,往后学什么都提不起神来,甚至影响孩子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这才是最可怕的。

早教应该灌输的,是常识而不是知识

人一生需要很多知识和能力,只能分阶段地学习和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初中之前,孩子最需掌握的,并不是超前的课本知识,也不是很多的门类技艺,而是“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常识。

早期的教育,可侧重从穿衣、吃饭、睡觉和家务等入手,从小练就独立的生活能力;从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待人接物入手,从小培养有礼貌的言行举止;从防火、防灾害和防溺水等入手,从小树立生命安全意识;从读书和玩乐时间的安排入手,从小养成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控力,等等,克服少年儿童常见的好动、依赖、胆小、磨蹭、任性、自私等顽症。

简言之,家教或校外培训,对习惯和教养方面的强化训练,比学习那些知识性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有了良好的习惯和教养,孩子将终身受益,不成才都很难。相比于学龄前盲打“鸡血”,这样的早教显得更有智慧。所谓三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早教正确的出发点,不可本末倒置。

以普通人的心态,培养正常的孩子

对于世界而言,孩子只是一个人,而对于家庭来说,孩子就是整个世界。

现在家庭的孩子实在太少,爱孩子的家长又太多,导致家庭教育的奢侈化、早龄化、复杂化。人家有的,我不能没有,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成为家庭最舍得的支出。家长喜欢拿孩子的一点成绩来炫耀,满足大人的虚荣心:我家孩子几岁就能背唐诗宋词了,能弹多少钢琴名曲了,能跨读多少年级的数学了,等等,期望自家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高估孩子的天赋,企望“成龙成凤”,是许多家长的自恋心态,走错了家教的出发区。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生而平凡,绝大多数孩子也将成为普通人。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有一颗平凡的心,切勿好高骛远。易中天说:“家长不要望子成龙,而要望子成人。”所谓“成人”,就是健康、乐观、自信、合作和善良。

孩子身心正常和健康了,人生的发展就有坚实的基础。先要成为“正常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非常的人”。“没有神的光环,握紧手中的平凡”,把孩子培养成能幸福生活的父母,就是人生的最大赢家。

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多梦想,无异于拿孩子的童年赌未来,后果很严重。好苗子往往毁于亲人之手,期望值太高,会压垮孩子。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一路历经磨练,更能稳健地走向远方。家长要以“牵着蜗牛散步”的心态,不等不靠,不攀不比,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昨日幼苗成栋梁。

家庭和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社会学家认为,孩子的问题99%来自家庭。家庭的环境、父母的观念和素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句老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起点,深深打下了父母的烙印。可是现在的许多父母,用大把的精力和财力,去争夺上名校,以为一上名校就万事大吉;或者没完没了地让孩子上补习班、辅导班,自己当起甩手掌柜。殊不知,为人父母,是人生最应小心翼翼的事,若不用心经营家教的环境,不用心反思和做好自己,稍有不慎,都会影响孩子终生。

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教的实质,就是家长要把自己变得更好。人大附中一位特级教师,观察班级的学生成绩与家庭关系后发现,如果妈妈越有计划和干净利落,抑或爸爸越有条理和教养,孩子的成绩就越好。

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起点。良好的夫妻、婆媳、翁婿之间,必然拥有感情以及宽容与沟通,会管理双方的情绪,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渐渐就会懂得怎样去处理矛盾,从小就会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严格的家庭规矩,是孩子良好教养的起点。有规有矩才有好家风。要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规矩需要家长率先垂范。比如,叫孩子不能整天玩手机,你自己看手机就要节制。叫孩子认真读书,你自己空暇之时也要阅读。叫孩子对人有礼貌,你自己就要善待他人,等等,父母要克制自己,说到做到,为孩子树立榜样;宽严适宜的家教,是孩子坚定毅力和能力的起点。

家长要学会适时鼓励,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而对于孩子的错误或失败,不要动辄发火或惩罚,应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挫折。父母要告诉孩子,所有应试的读书,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不怎么快乐,甚而有痛苦,要有毅力和体力的付出,从小就要坚持意志的磨练和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的境界影响孩子的格局,父母的眼界影响孩子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道理大家都懂,抢跑起点实属家长的无奈之举。诚然,解决起跑线恐慌症,要害在于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严厉查处层层提前教学的利益驱动,还教育的一片蓝天。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候到了人会自己醒来。”每一粒种子,每一棵树苗,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定力、耐心和爱心,不跟风、不迷信,不复制,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造化的恩泽,你的孩子必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将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