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是一个人的狂欢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学校教师。

我大学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时期在图书馆接触了很多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作家》。它们纯正、独立、艺术、大气、先锋的气息濡染了我,我才意识到,在这些作家面前,我的思想的逼仄和意识的媚俗是多么不堪。

我从这里开始接触中国的当代作家,也是从这时开始觉知灵魂的升腾,几乎每个作家代表性的三部曲均有细读: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贾平凹的《废都》《浮躁》《秦腔》,铁凝的《哦,香雪》《玫瑰门》《麦秸垛》,莫言的《丰乳肥臀》《红高粱》《蛙》……他们的作品像一个高倍显微镜,细切而又精微地透视着人物在各种因素的羁绊、冲撞下跌宕的一生。

大学期间我偶有文字见于校报,但未成体系,没有形成写作的习惯,但我知道,大学期间阅读的积累成了我精神世界里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段时间的厚积为我日后的薄发奠定了基础。

参加工作后,我在自己的空间、简书上随性写写自己看书、观影、生活的一些小感触,但也依然没有成体系求发表的心思,我在自己的空间里写了一篇自传性的长文——《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记录了自己小学毕业到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在同学群中获得了强烈反响,毕业20年后的他们读起来满是酸酸甜甜的回忆。我现在都在庆幸,十年前的我能留下这些回忆,留下这永远也回不去的青春。

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源于一群人,一个团队。

将与众相同的智力,花在与众不同的地方

2018年,我进入了长沙市望城区一个语文工作室,首席名师何宇红老师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她不仅是师德高尚的特级教师,更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中国作协会员。望城是雷锋的故乡,何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雷锋在1958》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她的散文集《记得那时年纪小》笔触亲切、本真、接地气,很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虽然她有大把的机会到城里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任教,但她甘愿扎根农村,她说:“如果好老师都走了,农村的孩子怎么办?”这位用善良与爱意铺就职业之路的老师,用她的经历告诉我,原来,老师也可以用文字充盈自己的人生。彼时我已34岁,还未在任何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任何文字,是她点燃了我生命的火花。

渐渐地,望城区作协的成员在何老师的介绍下进入了我的生活圈。中国作协会员邓建华老师为工作室的老师作了一场题为《遭遇文学》的讲座,他说,生活要有点有趣的东西伴飞,才不寂寞。一位文人要有初心、匠心、善心、雄心。无论是柴米油盐、男欢女爱、世态炎凉还是人间烟火,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个个都能成为作家,文学有时一不小心会成为你的一根拐杖,一个工具箱,或精神家园。语文老师应具有独特的敏锐感,懂得发掘有文学细胞的学生。那些学生习作脑洞大开,往往是最难能可贵的。若能像发现文物一样去发现人才,说不定孩子的未来会是另一番图景。

“多关注嘴笨、家贫的孩子。”邓老师的话不乏几分道理,“这些人会寻找表达的其他渠道,或许就是未来的作家。”

鸿鹄飞得再高,食物还在地上

从那以后,我慢慢正式开始写作。

去年疫情期间,我有了一段居家集中写作的时间。我写关于身边抗疫战士的新闻稿、报告文学,获得同事朋友的许多肯定和支持。我越写越停不下来,天上的流云、奔腾的大海、热情的沙漠,无物不可写;朴实的外公、勤俭的母亲、善良的丈夫,无人不可写;摘橙子、逛成都、游周庄,无事不可写。

2020年,我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平台发表文字35篇,写杜甫草堂的文章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过去的一年成了我的创作井喷期,顺利加入了区作协、市作协和省作协教师分会,我的灵魂有文字支撑,我更自信了!

有人说,你写这些对于评职称没用,还得在学术期刊上多发些论文才好。

我不太赞成这种功利的观点,写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并不在乎它是否给我带来了现实利益,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短视的。难道留点文字在人间不是最大的财富吗?

诚然,评职称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很重要,为了评职称,不管愿不愿意,教师都要写些专业论文。实际上,因为平时喜欢写与思,专业论文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我养成了自己独创教学设计的习惯,而不是拿到一篇课文就去搬抄网上现成的教案。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喜欢听我讲到的课文以外的世界和文字内里的世界。

语文老师不一定能培养出色的作家,但可培养出不一般的读者

我鼓励班上的学生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感悟生活,写出精品,写出佳作。

疫情期间,我号召学生们拿出笔来写他们在新闻里、社区里所看到的人和事。学生写好的稿子我一一修改,投到各个平台,有发表的,有获奖的。我想,让他们初尝发表的滋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灵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谁知道哪天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哪些语言有陌生感,有新鲜感?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会读会品,才能会思会写。

2016年,我接了一个新班,班里孩子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以自己幽默的语言风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征服了这群孩子。其中有一个叫卜可的学生,尤其喜欢听我的课,其他科任老师反映他上课纪律欠佳,但在我的课上他从不捣蛋,听课的时候眼里发着光,回答问题时的思考力令我惊艳。

我会把小古文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多学点、多读点、多接触点总没错。三年下来,这个班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仿照着写写小古文,甚至能将生活中的事尝试用文言来表达,令我颇感欣慰。小学毕业后,卜可进了周南望城读初中,每次假期都会来学校看我,还将自己秋游的经历用文言写出来发给我修改,我将稿子发到全国小古文读写大赛平台,拿了特等奖。

我是有多开心啊!不要怀疑自己播下的种子是否长出娇艳的花朵,只要有了播撒种子的行为就一定能看到生命吐绿的痕迹。

好的教育从哪里开始?从诗歌开始。我现在执教的1504班,是一个平时阅读量较少,学生从课外书中所获知识不多的班。因为学生并非自己一手带上来,阅读习惯的养成又不能一蹴而就,我便想着利用课后辅导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儿童诗。

谈到诗歌,学生第一反应就是教材中的古诗,这只是诗歌范畴的一个门类而已。把诗化的语言和美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可以奠定学生写作的语言基调。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不仅在语言的理解力上有所提升,其审美能力也逐步的提高。儿童诗的创作多数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万物等为题材,体现了儿童的情趣情感、纯美的精神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儿童内心活泼、天真、快乐、开朗的情愫,就这样在笔尖流淌出来了。

在文字伴飞的岁月里,我看到了生活的光亮、岁月的美好、人性的真纯,我的心灵不是枯燥无波的一滩死水,而是斑斓炫目的五彩池,在一个神圣的高地,吸纳无尽的阳光。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将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