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玲:阅读,通向第二世界的“魔衣橱”

6月17日、18日,由南方周末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程支持,新东方公益战略支持、中国邮政特别支持的“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先后走进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其间,《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徐琳玲以《我的那一天,闯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

那一天,进入新世界

故事要从我小学一二年级谈起。当时,每个寒暑假我都会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待一段时间,尽管在我这代开始,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但我也有很多表兄弟。男孩子们非常会玩,抓鱼、摸蟹、游野泳以及搞各种恶作剧,跟他们在一起玩耍是非常快乐的。但因为他们都是男生,我是我外婆家外孙中唯一一个女孩。男孩子们有时候是不太愿意带女生玩的,所以他们经常想方设法把我给甩掉,然后结伴偷偷溜出去玩。我也很不争气,总是眼巴巴地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他们后面。

有一天中午,我午睡起来,发现他们都消失了。我就意识到:他们又把我给甩了,偷偷溜出去玩了。我当时很沮丧,一个漫长的下午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就跑出去玩。

我跑到一个远房的表兄家,他当时大概二十岁左右的样子,是属于典型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种文学青年,小有才华,自己经常写写诗歌、小说,也在报刊上发表一点小文章。但当时他因为偏科严重,数学不好,高考落榜了,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是一个非常苦闷的文学青年。

当时我跑到他房间里去玩,他有三四个带玻璃门的大书柜,里面都是一套一套的书。我记得有《西游记》《红楼梦》《三国志》《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

我记得当时我首先拿的是吴承恩原版的《西游记》,然后抽出其中一本看。当时年幼,认识的字很有限,但不知道怎么的,我就开始看起来了,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现在想想看,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我不知道那个信息的解码是怎么一回事情,因为显然书上大部分字是我不认识的。同时我当时也没有学过古文,只会念一两首唐诗,并且也不明白它们的确切含义。

但就不知道为什么,那个下午,我居然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看了下去,虽然当时并不能完全看懂,但这似乎不影响我继续阅读下去。如果大家翻过吴承恩原著的《西游记》就知道,里面语言是半文半白的,比如有时候忽然来了一个妖怪,他就会来一个“有诗为证”。这对一个没有认识多少字的人,同时又根本不懂古文的小孩,其实是极其困难的。但我看完了一本,接着再看第二本、第三本,把整套看完之后,我又把手伸向别的书了。

现在想想看,可能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很特别的一种语言,为什么?它是方块字,由一些简单基本的部首组合在一起,也许你忽然有一天,神奇地,本来是看不懂的字却看懂了。所以,后来那个暑假,我也不当跟屁虫了,就在表兄家借了一本书又一本书来看,整个暑假就过得很愉快。

我感觉我是闯入了一个十分神奇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要比抓鱼摸蟹、搞恶作剧、捉弄人更有意思。

从那个暑假开始,我迷上了阅读。

我家里有一些藏书,但我父母都是理工科出身,所以家里的藏书都是我不感兴趣的专业书籍。我开始千方百计找各种书看,从表兄家、同学家、学校图书馆、少年宫借书。我看得非常杂,有各种小说,像凡尔纳作品这种非常老派的科幻小说,也读奇奇怪怪的各种书籍,如《科学画报》《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五千年》等。只要能够找到的我觉得有趣的书,我就会读起来,然后就捧着放不下了。

阅读就是“魔衣橱”

初二的时候,我从一位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书,叫《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它实际上是《纳尼亚传奇》的其中一部。故事讲有四个英国小孩通过一位乡下老教授家中衣柜神奇地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在一系列的奇妙冒险后,过了几十年,通过衣柜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纳尼亚传奇》在奇幻文学里面是一个开辟性的创造,因为以前所谓的奇幻文学都是情节非常简单的童话故事,但作者C.S.路易斯在这里面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纳尼亚世界。

在C.S.路易斯的概念里面,我们日常所生活的、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叫做“第一世界”,他认为人们是没有办法满足于肉眼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因此他用魔法或者用文字的力量创造“第二个世界”,那就是纳尼亚世界。他觉得这两个世界都是真实的,所谓的第二世界/看不见的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倒影或镜像。此外,他认为,虽然这个第二世界有自己的地图、有自己独特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它在某一个节点上又跟第一世界是连接的。

回想我的阅读与成长经历,我觉得它就是我的一个魔衣橱。当我打开一本书、全身心投入的时候,就进入到一个跟周围完全不相干的世界里面了,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人物,然后就跟着他们去历险。如果大家看过托尔金的《魔戒》,就知道跟着那个护戒小分队,在中土世界里面一路打怪,跟各种各样的邪恶力量较量,还要跟自己内心被唤起的邪恶欲望做斗争。忽然你妈妈一声——“吃饭了”,你就从那个世界里面抽离了出来,你会发现,也就过去大概一两个小时,但是这两个小时在里面很愉快,我想阅读大概最有益趣的就在这里面了。

小说是现实的镜像

如果大家跟作家打过交道就知道,他们写作的人物、题材都来自现实世界,但是经过他们的浓缩、提炼,可能里面一个人物是从他们生活中听到过、眼见过的很多人物中所提炼出来的一个形象。在这些书中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作家所描述的事,也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有过的,他们可能会把很多事情进行剪辑、拼接、提炼,再加一部分想象,所以他们创造的那个小说世界,其实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镜像。

我以前采访过作家麦家,他是写谍战悬疑类小说的。当时他跟我说:“你千万不要相信小说家所说的话。”什么意思呢?他说:假设你在跟小说家聊天的时候,他会跟你讲,他碰到一件什么事、见到一个什么人,会说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其实你要知道这事情可能是真的,但是在叙述过程中,可能他会下意识进行一些改造、拼接,即使它是真实的,但跟另外一个不是小说家的人讲的同一件事情是不一样的。

另外他的第二句话也很有意思,他说:“我们笔下的现实,比你肉眼所见到的世界更真实”,因为这里头有对很多现实世界里的事实进行浓缩和提炼。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你的同学发生了某一件事情,但是小说家同样写一个中学生的生活,他可能需要从很多中学生的遭遇、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提炼出来,所以那个真实是更有强度的、高浓度的真实。

非虚构的跨越性

小说是“虚构”文学,那么“非虚构”书籍,像历史类,则是讲述在另一个时空曾经有过的人和有过的事,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回到“鸿门宴”的现场。当你打开的时候,你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而一些更严肃的人类学、社会学,那就是所谓的“他者的故事”。什么是“他者的故事”?

他们是另外一群人,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或者生活在非洲某一个部落的,他们的风俗习惯跟我们都是不一样的。但当你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好像来到了非洲的某一个部落,跟着他们打猎,或者体会到他们族群里面特有的文化习俗,体会到了一种跟你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些都是非虚构的。

像散文和诗,我在大一的时候就买了刘亮程老师的《一个人的村庄》,里面描写风和狗叫声,我第一次才意识到:连风都有那么多不同,带给人这么丰富的感受!我虽然不生活在农庄里,我生活在城市,在海边、在公园里走的时候,但我感觉我的听觉、触觉都被刘老师的文字打开了。

同样,大家在读诗或者在读某一些东西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一瞬间内心被击中了。为什么?它让你想起一种你自己说不清但你也曾有过的情绪、感受,两者忽然如此吻合了,你的内心发生了共振。

阅读的“无用之用”

 “有用”就不用多说,各位家长会逼你们看书,老师也会让你们看书,你们也知道要读书。读书这几大用处我都经历过,就不展开讲了。

我讲讲“无用”。例如历史,对于中国来说,首先这是认识我们自己、理解我们的过去。在中国,历史学是地位很高的东西,它讲到“以史为鉴”。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每一代统治者在幼年教育里都会读这本书,他们会从过去帝王的失败和成功里面汲取经验,等他在位以后,他在自己的统治过程中就要警惕很多事情。

像人类发展史,比如现在新冠大流行,我又重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可能每个人也就活个几十年或者时间长点也就是一百年,但他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以及为什么欧洲会崛起、为什么这些土著会消亡,他讲他的一套理论,你在里面可以看到人类几千年、几万年的衰荣。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特地去阅读了关于人类历史上疫情的书籍。我才发现,其实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部分人是死于当时的西班牙流感,而不是炮火。我才意识到,人类生存最大的敌人不是彼此开战的同类,而是微生物。同样你读这些书,这是你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可能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和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你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我觉得一个内心有人类、大海、星辰的人,不只是仅有凭肉眼所见到的世界的人,这样的人会更加地坚韧、博大、温柔。

作为一个记者,我会关注很多事情,最伤心、最惨痛的是看到一些很年轻的生命,因为一些日常很小的事情,比如某一次考试考得不好或者和家长老师之间关系有些紧张,甚至很简单,比如可能心仪的女孩不搭理自己了,然后就觉得人生崩溃了。因为你的世界很狭小,只有你身边那么一点点,可能只有两三个人的世界,突然一些令人失望的事发生,然后你觉得很难忍受了。但是如果你的世界很广阔,有上下五千年、有整个人类、有宇宙,甚至还有微生物,那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丰富有趣的,它们还等待着你去认识、了解和对话。那还有什么东西是迈不过去的呢?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书本在它“有用”之外的“无用”的用途。我想,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无论是对他个人的职业,自己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生命成长,以及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

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通过为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开放全年报纸免费订阅、校园公益讲座、教师公益训练营等举措,激发更多年轻学子及教育工作者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流行起来。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