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世俗之辩: 源于周的天命、圣人vs. 源于秦的皇帝

秦《琅琊刻石》中专门嘲讽了夏商周“假威鬼神”的信仰观念,在秦刻石宣扬的合法性中,全部是世俗功业。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s

(图文无关)胡适嘲讽汉儒是“迷信的儒教”“倒退到周秦以上”,但他却未能洞悉汉儒打破“祛魅”背后的历史效用。重回“天命”和“圣人”的神秘主义叙事,恰恰将汉皇帝纳入到敬畏天命的轨道之中,而汉儒也可以扮演远古“圣人—大巫”的角色,沟通上天,限制皇帝的行为。 (ICphoto/图)

中国古代“天命”的观念始于西周,在商代文字中未曾出现过人格神意义上的“天”,当时“天”字不过是作为“大”字在用。根据王晖教授《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考证,“天”信仰最初是周人的一种山神崇拜,“天”并不是普遍的、所有民族的人格神,而是周人的部族之神。相应的,商民族的部族之神是“帝”,商王家族是帝神和太阳神的子孙,商王武乙在见到周人逐渐崛起后,用“射天”的巫术诅咒“天”,正是对周人部落之神的攻击。

在殷周之交后,帝和天开始混淆,《应公鼎》中甚至把周武王称为“帝日丁”,很像晚商诸王的称呼,而殷人的祖先诗歌中,帝和鸟的关系也变成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帝混用的结果,是帝和商王室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