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爱玛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教师。

爱玛(EMMA)是我教过的一个法国学生。那年初秋开学,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坐在了我上课的教室里。

外事人员介绍她时,她很安静。我借助翻译和她讲了几句话。翻译说,她会说点英语的。爱玛很漂亮,班上的男生很想在课间和她聊天,可是,那几个男生的英语都不好,于是,他们手里拿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交流。可能是爱玛很快就看透了男生们的空虚吧,她从刚开始时对所有同学微笑逐渐变得沉默,一双幽深的大眼睛闪着不可接近的光。

校长嘱咐,爱玛在这儿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文,所以要我这个语文老师多加关注。我点头应着,又询问了和她交往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校长说,没有,这孩子性格挺开朗的。

语文课学的是古文,一般我在上课前,会尽量用英语给她先讲解一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其实她的英语水平也不好,于是,我们都尽量采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意思。比如说,“文言文”,到了这里,不说“古老的(ancient)中文”或Classical Chinese,而说“旧的(old)中文”,也算是勉强能通。

爱玛会读汉语拼音,但对汉字的结构觉得不可思议。她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笔画长一点或者短一点,就不是一个字了呢。她还不明白为什么写字,还要讲究先写哪一笔呢。她写法语或者英语的时候,经常是将本子横着放,然后横着写,写出来的,却是正着的单词。我不止一次看得惊奇。而她写汉字的时候,却端端正正地放着本子,然后,看着那个字,一笔一笔地,临摹下来。那样子,不是写字,倒像是画画。但写出的字,却方方正正,端正得很。

有时,我会拿出一个准备好的小本子,上面写上汉语,注上拼音;再写上英语解释,然后请她写出法语。我记得我最早给她写的四个词语是:老师,学生,爱,尊重。有时,我还跟她学几个法语单词发音。但那种含在喉咙里的音,实在太难发出来了。

我想尽我所能,帮助她在这里学习进步,生活开心。

和爱玛的交谈,是令人愉快的。

那次语文课下课时,我对她说,请她稍等,我要和她一起离开教室到我的办公室——在学校西院。她一时没弄明白,也许是我英语说得表意不清,也有可能是她一时没明白我说的意思,但她确实是等我一起走的。从东院到西院要过一个天桥,需要走几分钟,我就努力在这几分钟里与她交谈。

出楼门走在明媚的阳光下,我用刚刚教她的汉语说:今天天气很好。她说:今天是晴天。

我对她汉语进步表示赞赏。她进步很快,汉语确实很难学,她也认为自从来这儿以后有大进步。

我说这儿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每天要做很多题,很早起床很晚才休息,她表示都知道并且理解。我说这里的老师其实也很辛苦,并且问她感觉这里的老师怎样,她连连用不熟练的汉语说“好”“好”。

我们还谈到了法国电影。我告诉她,上周六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是讲述一个音乐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我说汉语名称是《放牛班的春天》。她听懂了“春天”,我知道这并不能帮她知道是哪一部电影。我说我曾注意到屏幕上的法文并写了下来,我给她看我写的“les  thorists”,她很高兴,一看即说应该是“chorists”。我说我很敬佩影片中的那位老师,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一名对学生有帮助的老师。

我请她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告诉她我不只是教那些学生,我还有自己的工作。我知道她使用英语也不那么得心应手,只是告诉她,除了教他们语文课,我还在办一份“school magazine”——不知道一本校园文学读物,一本“校刊”是不是这样表达。好在她很快理解了。

引她到我的办公室,我拿出我们的校刊给她,告诉她这上面的文章全是学生自己写的。她眼睛里充满怀疑,我肯定地点头,然后是她惊讶且赞叹。我告诉她,我们学校有一个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本刊物,我的工作就是编辑校刊,修改学生的稿件,指导他们写作。校刊就是表达学生个人感情和思想的地方。她指着“你说我说”(校刊的一个栏目)轻声地用汉语读出来。我说这个栏目很受学生们喜爱。

我送了一本校刊给她,希望她能够很快地自己阅读。她很开心地将刊物抱在胸前,连连说“谢谢,谢谢老师”。

爱玛令我内心产生震动,是那次课堂上。

那次学习的是毕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样》。我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生命中的五样,他们大多说的是父母、朋友、地位,有的甚至说金钱、爱情——我对这批打算参加国外高考的学生从没有高估过。看着静静地坐在那里的爱玛,我说,请你也来说一说,什么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由于表达困难,我请她用英语写在黑板上。

爱玛一个词一个词地写:

父母  朋友  音乐  旅游

最后一个,她小声地说,不会用英语表达。我请她写下法语,然后找来英法词典对照,然后再找英汉词典,终于明白:意思相当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

她说,人生活在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生活得愉快,除了拥有自己喜爱的音乐、旅游等,还要有好的人际关系。

她说,她走过了很多地方,欧洲走了很多国家,非洲也去过,亚洲第一站选择在中国,然后还要去更多地方。每到一处,她都要和不同的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必须学会与人友好交往。

她说得很慢,我凭着自己那半瓶醋的英语,再加上个人的理解,终还是听懂了一些。当我把意思给其他学生讲过后(这批高一学生听不大懂),他们脸上现出了难以言明的表情。

爱玛,十六岁的爱玛,十六岁的法国女学生爱玛,给我班上那些十七八岁的学生们上了一课,比我这个老师上的课更有意义。

我们还谈论过法国喜剧大师,《虎口脱险》《悭吝人》等中国观众熟悉的影片的主演,我写不出他的名字,爱玛一遍遍教我他名字的发音,眼里有种奇异的光彩。她说她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能够与我聊这些话题感到高兴。

我从家里拿出珍藏的电影光盘给她看,希望她能愉快些。

我听同事们说爱玛在这里不常和人交流,总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写信。他们说,我是和她交流较多,让她感觉到愉快的老师。

这个小城并不是她在中国的唯一站点,几个月后,爱玛就要离开了。她走得有点急,托人归还了我送她的光盘,带走了我送她的书。

图为作者湖平给学生爱玛的电影光盘

三年过去了,我教过的那一批学生,大多怀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去了不同的国家。不知那个喜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姑娘,现在哪里。

光阴似流水。距我写下以上那些文字,又过去了十多年。每一代青年学生,每一个国度的青年学生,都在以各种方式追寻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希望将一种叫作幸福和快乐的东西握在手里。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