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安徽阜阳一中语文老师。

“树在,山在,大地在,你在,我们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看着一个学生发来的微信消息,我感动不已,鼻酸泪落。

作为成人,作为老师,我们走过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却常常无视孩子的烦恼、困境,觉得在成人的世界里,“这都不是事儿”。可是,青春年少的孩子们,面对这些,常常觉得“身有千钧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虽然“已识乾坤大”,但也应该用满腔爱心,“犹怜草木青”。

打开书页,素白淡雅的栀子从书里落下来。那花朵来自一个女孩。

一次上课,两节连上,我回来上第二节课时发现教科书里多了一朵凝脂样的栀子花。含苞的,却包不住漫溢出来的浓郁香气。抬头搜寻,接住了她含笑的目光,我对她颔首微笑。她也笑,一低头。我不说,对她眨眨眼,就像守着一段秘密,她知道,我知道。其实,也没有什么秘密,我只是牺牲了一个午休,来倾听她的诉说,诉说她在爸妈离婚后,在两个重建家庭中辗转的痛苦。因为我知道,家庭的变故对于孩子是痛苦的重压。

她走后,我曾给她发条短信:“小时候,不会走路,摔疼的是身,哇哇大哭,抬头寻找妈妈的怀抱;长大了,会走路了,摔疼的是心,忍着不哭,仰头寻找阳光的方向。”

拉开抽屉,一张卡片映入眼帘。它来自一个曾经贫困的女孩,初入城市,她陷于自卑之中。

我在作文簿上给她留言:“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昨天的沉重,因为昨天来自于父辈的血液、祖先的轮廓;但我们完全可以主宰明天的辉煌,因为明天的命运由我们自己掌握!”后来,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后留京工作。她给我寄了这张卡片:“老师,你知道吗?我或许是你职业的过客,但你却是我青春的转折。转眼,我也工作了。你还记得那个清贫的女孩么?还记得你在我作文本上留的那些鼓励的话语么?作文本上的那些关心和鼓励让我有了今天。永远爱你!”

每每看到我那辆半旧的浅蓝色单车,我就会想起那个高高瘦瘦的男孩。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骑车去学校。有天,学校车棚看车的阿姨看到我推车,说:“这辆自行车是你的啊?有个学生过一段时间就来我这儿借气筒给你的车子打气呢。”我诧异,我的确将近一年没有给自行车打过气,还一直自诩这破自行车的车胎质量好呢。问她这个学生的模样,明白是那个内向的男孩所为。

他母亲糖尿病,靠透析活着,父亲和姐姐为了给母亲挣医药费去打工。男孩特别节俭,平时饭都舍不得吃饱。得知他的情况,曾有几次,我吃饭时和他“偶遇”,并在吃之前,把自己的饭分给他。我告诉他:“我在减肥呢,老师个子矮,不能胖啊,胖了就成球了,你就帮帮老师吧。”只不过是半碗牛肉面或者半份炒饭而已,让我收获了这份令人感动的“珍宝”。

而眼前,手机屏幕上,“树在,山在,大地在,你在,我们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句话语,是一个乡村来的孩子发给我的。

此刻,他已经去古都西安上大学了。曾经,疫情的雾霾笼罩在大江南北,也笼罩在校园。因为疫情,他在家听我的语文网课,一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也积极地在网上互动。后来,发现他有两天不在线了,我发短信给他,没见回;从QQ上联系,也没有音信。

于是,我辗转从其他同学那里,找到他家的座机号码。原来,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因疫情没能回来,也因疫情无法开工挣钱。他和奶奶一起在家,因为高三的压力,因为网课效率不如在校学习带来的苦恼,因为觉得爸爸妈妈此刻无法挣钱,因为手机没有流量了又不想缴费,所以他这几天没有上网课。挂下电话,我就从网上营业厅为他充值300元,叮嘱他好好听课,期待他利用这样的特殊时期,实现“弯道超越”,实现他的梦想。他的心境渐渐平和,成绩渐渐提升。

英国女诗人狄金森曾如是吟唱: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我想说,如果,作为一个老师,能如人间的四月天,润泽过哪怕一片青青草木,温暖过哪怕一颗年少的心灵,照亮过哪怕一片迷蒙的心空,我,也就不虚此生。

图为作者唐晓泉为学生授课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