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看电影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杭州钱塘区义蓬中学语文教师。

我和学生有个约定:没有特殊情况,每个星期我都要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看一部电影或其他适合学生观赏的视频。

和学生一起看电影,和学生一起沉醉在美妙的电影故事中,我和学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教育和教学就有了更好的契机。

班里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整天无所事事,老是喜欢搞一些恶作剧。为了触动他们,从而引导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性,我和他们一起看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影片中那个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面大部分学生都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他们厌恶学习,喜欢搞破坏,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后来,在克莱门特·马修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他们有了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唱歌!他们有了一个美好的归宿——合唱团!

影片里,那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皮埃尔·莫昂克,在克莱门特·马修老师的点化下,竟然成了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音乐,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引导孩子们走向真善美。当我们看到克莱门特·马修老师因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佩皮诺的时候,我和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从那以后,“放牛班的春天”“池塘之底”“克莱门特·马修老师”“皮埃尔•莫昂克”“佩皮诺”……这些词就成为我们班里的流行词,我给学生上课或者我找学生谈话时,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聊到这些话题——我把“克莱门特·马修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我要求学生像影片里孩子们那样抛弃自己身上不良的习性,养成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于是,我们有了图书角,有了图书漂流活动;我们有了“班级吉尼斯纪录”,有了“班级吉尼斯时间”;我们有了“班级好声音”,有了“每日一歌”;我们有了“涂鸦墙”,有了班级“漫画高手”,有了班级“美编”;我们还有了班级“小院士”、班级“小作家”……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甘的脚下,阿甘把它夹进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他正坐在萨凡纳州的一个长椅上,向同坐等公车的路人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这是电影《阿甘正传》的片头。

和学生一起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常常和他们一起温习阿甘母亲的话:生活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拿到的是什么样;每一个生命轨迹都在不同的地域存在着,而且是独一无二地存在着;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谓人生,就是要你尽量运用你的天赋一生去回答的问题;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我们把这些睿智的话语抄在黑板上,记在笔记本里,引用到作文和评语中,这种有共同感受的交流和探讨比纯粹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有了忧愁烦恼的时候,我把这些话语写在小纸条上悄悄地递给他们,他们会心一笑的时刻,我觉得心有灵犀!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说过‘经历过铁窗生涯的人,就算出狱,也会终生被犯罪感束缚。’……而安迪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一边做着监狱的工作,一边挖掘通向自由的通道,最终离开了监狱,并且利用在监狱里为监狱长官洗的钱,到了海边做了想做的事情。老师您对我的影响很大,为我打下了精神家园的基础。虽然我没能考上好的学校,但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是一个读小学时曾被四所学校劝退的调皮学生(他是外地的借读生)在初三毕业之后给我的来信,看来电影课对他影响很大,现在他已经跟各种坏习惯告别了,因为“心中有足乐者”,那是来自心底的光芒!他把自己比作安迪,让我看到了一个身边的“安迪”,一个自带光芒的“安迪”!

看完电影《钱学森》,在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述说影片中最感人的细节,一位女同学竟然捕捉到“在影片最后,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她还点评说:“我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不但要重视语文、数学、科学和英语等要升学考试的学科,还要重视音乐、美术、劳技、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等,无用之用往往有大用!”

作者潜海龙授课班级的班报“蜗牛影院”刊发学生观后感

这个女孩的点评让我想起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跃疯人院》(1975年上映),影片中有个细节忽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麦克·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影片告诉我们,大多数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愿呆在里面的,没有想要出去的愿望;只有一个人,麦克·墨菲,是还具有这样的意识的……

有些老师看到我和学生一起看电影,很不理解,每次都要花掉至少两节课的时间(90分钟),再说也看不出“分数”来呀!这是不是不务正业呢?这像不像“疯子”呢?请允许我套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话:和学生一起看电影最大的用处也许是它没有用处。

好电影都在讲述人的故事,幽微而深刻地刻画人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电影和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是息息相通的。每一部经典影片都是一部伟大的写作。任何一部电影,都包含了文本写作的手法,每一部电影都是文章写作的一个全息系统。现实是这样,没有多少孩子喜欢写作,但却很少有孩子不喜欢看电影。那么,我们能否让写作文像看电影那样开心,让看电影成为写作文的好话题呢?

每次看电影之前,我都会打预防针:今天给大家看一部有趣的电影,但是看完之后,我们要写影评,要开展电影沙龙活动,大家有思想准备吗?大家乐意吗?回答我的是海啸般的声音:有!乐意!

我用学生最喜爱的电影为载体,突破学生最不喜欢的作文,通过作文电影课,衔接文本解读和写作,引领学生在观看电影、热议电影的过程中学会文章的解读和作文的写法。同时,我们还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在生活中审美,在审美中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去创造美的生活。

作者潜海龙和学生一起做自然笔记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