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出深刻,读懂中国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语文教师。

我与你同岁,很巧亦很幸运。

“向大家推荐一份报纸,她叫《南方周末》,与我同岁。”向历届学生推荐你时,我总这样开场,就像介绍一位最知心的朋友。

2001年暑假,我第一次与你相遇。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在二十年前能遇见你殊为不易。那年我们都十七。你雄心勃勃,跨过了高山和大海,怀揣着对新千年的巨大期待;我刚读完高二,第一次去武汉找读大学的大哥。在付家坡车站外白热的日光与高大的梧桐剪成的黑白阴影里,点缀着一个小小的绿色报亭。或许是因为大哥提起过你,或许是因为报亭老板把你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我一眼就发现了那竖着排列的四个红色大字——南方周末。我兀自读起,直到大哥来接我。

因为申奥成功,那个暑假是举国欢腾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的画面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幸福瞬间。那酷热的武汉街头,那小小的绿色报亭,那火爆的报纸头条,当然还有参观武大和华科的难忘记忆,如今皆因写这篇文章的机缘而一一浮现脑海。而你那源自鲁迅先生手迹的名字犹如《辛德勒名单》里那个身着红色大衣的小女孩一样令人难忘。

后来上了大学,读了些书,逐渐理解了“在这里,读懂中国”的深意与初衷。图书馆阅览室那个放置报夹的角落成了我的常驻地,而你总是准时在那里等着我。四年下来,也逐渐明白了什么叫深度报道——只有入木三分才能揭露真实。

站上讲台,提及阅读和作文,你的深刻与博大总会适时浮现。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严谨述说,无论是以文化人还是以言警世,都在体现语文的意义。你是好书的伯乐,是阅读者心中的索骥之图,如此说来,我有什么理由不把你常挂在嘴边?

于是我成为整个小县城为数不多连年把你置于唯一订阅目录的人。当然也有些烦恼,因为量少,邮差经常在我催问之下才想起你还躺在邮袋的底层,而我每到周四对你又是如此热渴,以至于我时常抱怨配送的效率低下,继而有了去了解世界邮政发展史的想法。

后来你身价倍增,告别了2元时代,跨入了5元时代,我不仅没有抱怨订报开支的翻倍,反而更能理解一份严肃报纸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不易。后来,你主动变革,主动拥抱数字时代,从此,周四依旧热渴,但多了一份打开手机客户端先睹为快的“小确幸”,一份厚重的纸质大报华丽转身为一家深刻的数字媒体。

最隆重的仪式莫过于给学生朗读新年献词了。提前一周预热,临近一两天共同期待并猜测内容,读完之后畅所欲言,部分学生更有写一篇的冲动。作文课的高潮,语文老师的幸福时刻,皆赖于此。既有文学创作语境下的情趣盎然,也有历史记录场景中的使命担当;既有名士纵横于丹青,更有大师问道于当下;既忧天下之忧,也承时代之责。

如今,你我皆近不惑之年,美好的过往书写不尽,未知的将来令人神往,愿继续与你的深刻为伴,继续从你的世界里读懂中国!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