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一粒种子在心中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中学语文教师。

我大学读书的时候,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那时,有一粒种子悄悄地洒落在了我的心中。

因为有它,让我在读《西游记》时,读到“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期许与情怀如何不柔软?读《岳阳楼记》时,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践行一生的誓言如何不感佩?读诗词时,读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尚思报国的时候如何不悲恸?读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泣血之语又如何不动容?它让我每多读一本书,便多一份感受,好似走过一个别样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的人生。

我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感受着人类悲欢的共鸣,对话最伟大的思想与声音。它带给我爱、浪漫与自由,它让我热泪盈眶、多愁善感与悲天悯人,它提升我的格调,焕发我的风采。它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心中充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毕业后,我当上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老师,我始终希望能将这一颗种子也播撒给我的学生。

2021年522日,袁隆平先生逝世的时候。我们班刚好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斟酌再三,改变了原定的教学内容。周一语文课一开始,就先放了一段雨中群众在袁隆平雕像面前自发献花的视频。明阳厅外献花层层叠叠好似花海,草地旁久久不愿离去的女士掩面哭泣,市民夜里排长队哀悼……场面太壮观也太多感动。有几个孩子被音乐感染得红了眼圈。

我问:“你们知道袁隆平先生吗?”

孩子立刻七嘴八舌道:“知道!”“小学历史书上学过!”“种杂交水稻的!……

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自发地前来悼念袁老吗?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怀念?让花堆成海,思念连绵不绝?”

孩子们抬着小脑袋困惑地望向我。我缓缓介绍,当袁隆平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袁老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袁老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我播放了一段自制的袁隆平剪辑视频,孩子们听到了袁老略带沙哑却十分坚定的声音:“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我顿了顿,补充说道,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方面,袁隆平可谓居功至伟。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他是那个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国之栋梁。可他也是相邻十年,杂货店老板里眼里的那个“一辆28寸大单车,一把铁锹一个大草帽,很普通的一个人”,理发店老板娘嘴里的那个“对着自己的照片满意地笑”的温和老人。一个是他柴米油盐的小家,一个是他难以割舍的祖国。

在座的学生无不动容。

一名班级里平日最能调皮捣蛋的男生主动举手为大家读了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读到信的最后,他偷偷擦了把眼睛,哑声念道:“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班级静悄悄地,我能听到有学生在轻轻抽泣。

同学们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在送别袁老时,网友写在鲜花卡片上的话:“这世上没有神仙,也无需立庙。因为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闷热了很长时间的深圳,在那天很应景地下起了暴雨,教室里没有人说话。一个女生清脆的声音打破了这沉重的寂静:“老师,我们小学学过十里长街送周总理,我当时不太懂。今日看完长沙百姓送袁爷爷的这一幕,我好像有点懂了。”旁边有几个孩子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在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也成功地播洒了一颗种子。

更为惊喜地是,在接下来班级组织的诗歌大赛活动中,班上那个调皮的男生在作文本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守稻人

稻田在盛夏中闪着葱绿,

守稻的人正在田间忙碌,

他不断地在田野间耕作,

汗水在稻田中滴落如雨,

落向了稻穗下田间的深处。

我悄悄走向田间的小路,

在守稻人的身旁立足,

烈日在空中发散着酷热,

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

他却并未停下耕作的脚步。

我问,“这天气如火般炎热,

你为何而顶着似火的烈阳?”

他笑答,“我一直有着一个梦—

今天我为稻苗背对着太阳,

将来我能在稻苗下乘凉。”

我不久便离开了稻田,

我回头向稻田望去,

守稻的人仍在田间忙碌,

在片片稻田的环绕下,

他正梦想着缕缕稻香。

盛夏过去,秋高气爽,

我再次在稻田中徜徉,

守稻的人已不见踪影,

他带走了稻苗下乘凉的梦,

留下了每片稻田的稻香。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中学七年级12班 简傲崧)

我读着这还略稚嫩的文笔,心中却有如惊雷。我从未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会如此之大。还有一位女生略微腼腆地和我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写诗歌,我还写得不太好”。

可是在许多写风景的诗歌中,她的选题是那么与众不同。她笔下的是鞠躬尽瘁的邓稼先:

默默

           ——邓稼先

双弹事业迫在眉睫

他毅然决然

默默地去了

远离家乡隐姓埋名

他毫无怨言

默默地干着

两弹一星爆炸成功

他功成不居

默默地笑着

身怀重病坚持不懈

他无怨无悔

默默地别了

说是默默

实则为新中国的未来咬牙坚持着

虽是默默

但却会永远被历史与群众铭记着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中学七年级12  梅子青)

图为作者王菁菁在班级上授课

守望一种精神,凝聚一种力量,培植一种情怀。我始终努力将这粒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深埋在孩子们的心中。我希望他们走出我的课堂,无论今后是驰骋天下还是隐居深林,无论是大红大紫还是终其一生默默无闻,这一点家国情怀可以有如胎记一般伴其一生;可以让孩子们在面临选择时懂得如何取舍,明白得失,知晓进退;面对自己选择之后的结果又能够有胸怀、敢担当、识宽窄。也许多年以后,他们也是能放弃荣华富贵毅然回国效力的钱学森,又或许是能在疫情危机时挺身而出的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大洋彼岸,在落雪的街道,在迁徙的课堂,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因为这点共同的家国情怀,他们仍是热血满满,坦荡直白,恳切笃定的中国少年。

这一点朴素的家国情怀,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孕育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也是我终身致力培植于语文课堂的磅礴力量。我希望它贯穿于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他们如此元气淋漓,他们的一份热、一份光若能被我点燃,该是怎样的电光火石,照耀人间啊!他日学成启航,必为国家栋梁!他日学有所成,必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如果说语文老师是一棵风中的树,那么我想要摇醒天空。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慷慨激昂: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于我,于千万的语文教师,这件大事是我们定要种下这颗家国情怀的种子,悉心培育它生根发芽。于我们的学生们,则是在这个物欲横流满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里,有着这一点情怀,始终能够抬头看见皓月当空。

图为作者王菁菁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