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从“女员工遭侵害”看阿里企业社会责任三大问题

“阿里女员工遭侵害”事件引发舆论大规模讨论,事件凸显了阿里社会责任认知漂移、履责基础不稳、责任治理失效等问题。这既是一件具体的企业个案,也暴露出企业发展中一些亟须探讨的公共问题。

8月7日晚,一名任职于阿里淘鲜达事业部的女员工发文表示,自己被直属上司强制要求到济南出差,出差期间在酒桌上被领导和客户强制灌酒、猥亵,疑似遭到性侵。

8月8日凌晨,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公司内网发帖,称得知此事后“震惊、气愤、羞愧”。9日凌晨,张勇在内网公布“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阶段性内部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宣布相关高管辞职,涉事男员工被辞退并永不录用,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和行动”。此外,济南华联超市也于89日发布消息称,涉事员工被辞退。

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舆论从阿里的企业文化、女员工权益保护到商务接待、酒桌文化等进行了大规模讨论。结合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和特征,该事件的发生以及处理过程凸显了阿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社会责任认知“漂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一个“连续体”,既包括了作为“社会义务”的守法合规,以及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也包括企业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和公益慈善。但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公益慈善。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认为,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组织不宜将其作为社会责任的替代物”。

图:企业社会责任“连续体”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存在严重的认知“漂移”,进而出现明显的“相互矛盾”。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在公益慈善中行动积极,表现活跃,体现出慈善捐赠规模大、公益形式创新等特点;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南方周末发布的2020年互联网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榜显示,上榜的50家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24家)在2020年发生了一起或多起社会责任缺失事件。这些事件既有违法违规事件,如贪腐、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也有违背公序良俗、平台管理失范的责任缺失事件,如平台内容低俗、广告传递的价值观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影响范围广泛,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使得行业整体的负面舆情居高不下。

阿里的履责实践表现出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漂移”。客观来看,阿里在公益慈善方面表现突出,其公益制度建设和员工志愿服务氛围在互联网企业中也较为领先。在其最近发布的《2020-2021阿里巴巴集团社会责任报告》中,内容占比最多的议题是人人公益、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公益传“橙”等,约占60页(报告内容共85页),关于公司治理、对利益相关方责任的内容仅占7页。

在南方周末202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中,阿里在调研的七个维度中(责任治理、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公平运营、环境责任、公益慈善)差异较大。其中,在公益慈善维度,阿里得分率为100%,在员工责任、公平运营(含守法合规)两个维度得分率不足60%

图:阿里巴巴在七个维度上的得分率(%

问题二:价值观失范导致履责基础不稳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遵守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判断准则,它决定了企业或员工在遇到矛盾或处于两难选择时应当如何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

作为阿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新六脉神剑”包括: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作为指导阿里经营的价值准则,这些价值观似乎并没有问题。但是当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与外部社会期望发生冲突时,或者在具体而微的应用场景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协调时,价值观在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就存在失范、失调的可能性。

如“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的价值观,在遇到酒桌文化时员工个人该如何决策、取舍?“认真生活、快乐工作”的价值观,在普遍的加班文化裹挟下,该如何践行?企业的价值观不仅要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在社会责任时代,还应该可以指导企业有效处理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公序良俗、企业与人的基本权益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社会责任治理失效

人无完人,任何组织在经营实践中都可能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社会责任治理要求企业建立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并拥有畅通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以使问题得到及时反馈。

疑似性侵事件发生于727日晚间到28日凌晨,其后阿里女员工经历了找领导反馈、在工作群里曝光、打印宣传单并带着喇叭到公司饭堂进行现场曝光等多个阶段,然而,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表示在87日当晚才得知此事。或是沟通机制无效,或是管理层漠视,这些都反映出阿里在利益相关方沟通和申诉机制方面是失效的。

申诉机制是利益相关方权益保护的重要补救渠道。当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可以进行有效的申诉。企业需要建立并保持有利于举报不道德行为而无需担心遭到报复的机制,为相关方权益特别是员工权益保护做好保障。当然,申诉补救机制本身应合法、公正。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业追求“更高阶段”的社会责任值得鼓励,但必须打好社会责任基础。目前舆论仍在发酵,涉事人员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有待警方调查。但事件发生及处理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亟须阿里检讨深思。就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而言,阿里需要对本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进行“全方位体检”,对企业文化进行校准,参照社会责任标准和指南,进行针对性“补强”。编制企业伦理手册,指导企业从更广泛的视角处理社会责任问题。建立有外部机构参与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提升社会责任治理水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