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上市公司爆出300亿黑洞:不只上海电气,都在玩同个“危险游戏”

在专网通信贸易网络中,多数由隋田力控制的上游原材料商获益最明显。通过预收100%货款,上市公司从银行融得的资金很可能流入了原材料商。

对上市公司来说,尽管“收10%,付100%”的交易模式存在巨大风险,但参与其中能够美化报表,拉升股价,甚至可能通过“影子银行”的角色赚取利息。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上海电气爆雷之后,专网通信领域多家上市公司接连爆雷。 (视觉中国/图)

2021年8月6日,上海电气(601727.SH)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黄瓯于前一日不幸逝世。其妻子向媒体证实,黄瓯系跳楼自尽。

过去一个月,这家位列《财富》中国500强的老牌国企状况频发。先是7月5日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接着7月27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定代表人郑建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上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更早于5月31日,上海电气发布重大风险提示公告,称旗下控股子公司上海电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电气通讯)存在大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金额高达86.72亿元。此前一天,上海电气市值超700亿元(A股+H股)。

导致上海电气产生重大损失的子公司电气通讯成立于2015年,主要生产、销售专网通信产品。

所谓专网通信,区别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公网通信,指的是为军队、公安、铁路等特定部门提供的通信服务。专网通信最早起源于军队,1930年摩托罗拉为美国军队研制出第一台对讲机,即为专网通信产品。

令市场震惊的是,在上海电气爆雷之后,专网通信领域多家上市公司接连爆雷,中天科技(600522.SH)、ST凯乐(600260.SH)、中利集团(002309.SZ)、国瑞科技(300600.SZ)等8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累计爆出包括应收账款在内的三百多亿损失风险。

从这些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它们经营的专网通信业务模式极为相似:从上游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经过设计和加工后形成客户所需的通信产品,再向下游客户销售。它们的销售模式也如出一辙,即向上游原材料商支付100%货款,但仅收下游客户10%预付款。

在这些反常交易背后,一个名叫隋田力的人串联起三十余家公司的专网通信交易网络。

“先花未来的钱”

专网通信领域爆雷的上市公司为何均采取“预付100%,仅收10%”的销售模式?

*ST华讯(000687.SZ)在8月4日回复深交所时解释,允许大客户先行支付合同总金额的10%作为预付款是“基于大客户信用”。

*ST华讯披露的公司客户包括富申实业公司(下称富申实业)、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一众国有企业。上海电气、国瑞科技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也显示,其专网通信业务下游客户主要为国企。

目前,上海电气子公司电气通讯、国瑞科技等纷纷起诉国企客户,称其拖欠货款。

至于为何向上游供应商全额付款,*ST华讯解释,公司通信业务采取“定制化开发+委托外协”的经营模式,公司只负责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方案等,具体生产交由外协厂商完成。外协厂商利润不高,为保证其按计划生产交付,先行向其全额付款。

在专网通信领域工作多年的张子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预付100%,仅收10%”的销售模式几乎是行业潜规则。“因为生产原材料的周期长,只有100%付款后,(原材料商)才会把东西卖给(上市公司),否则上市公司根本买不到原材料。”

在这种“收少付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通常会向银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