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途径、问题及建议

参与实现共同富裕,是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级阶段。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由内到外”可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均有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以更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2021年8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6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将浙江定为推动共同富裕省份示范区。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后,“共同富裕”将成为当前及今后数年各项工作的核心之一。

作为财富的创造主体和分配主体之一,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今年以来,部分企业已积极参与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之中。

6月25日,吉利启动共同富裕计划,包括收入提升持股计划、职业教育与发展、子女入学入托、全家医疗保险、福利购房购车、文体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此外,吉利共同富裕计划还包括助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宁波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产业共富。

8月18日,腾讯宣布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聚焦于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早在今年4月,腾讯投入500亿元,实施“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着眼于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的前瞻性探索。四个月内腾讯已连续规划投入1000亿元资金,充分发挥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增进社会福祉、助力共同富裕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三个层次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议程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和机会分配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

这些议题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方面,参与实现共同富裕,是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级阶段。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属性。在新时代,企业的使命和社会目标就是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着力点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结合,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作为当前及今后数年各项工作的核心之一,实现共同富裕将以新的发展理念重新塑造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企业将自身发展放到共同富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战略升级、产品和服务创新,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实现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赢。

目前看,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由内到外”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新分配机制,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其中既包括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员工通过劳动实现增收致富,也包括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夯实员工发展与成长基础,还包括加大员工关爱,提升员工福利保障水平等。

第二层次,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助力共同富裕。一方面,企业通过提供普惠产品和服务,满足边缘人群、少数人群、特殊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到养老、住房、健康、环保等社会民生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水平,在获取商业机会的同时,助力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第三层次,做良好企业公民,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公益慈善,更多回报社会;另一方面,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途径和现状

2021年1月至6月,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开展了第18次企业社会责任调研,纳入观察样本企业725家,涵盖了中国制造业100强、中国服务业100强、外资在华企业100家,以及房地产、互联网、汽车、银行和医药5个行业。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可以发现目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特点。

一、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员工责任,遵守劳动法律法规,重视劳动者培训与个人成长,关心员工福利与保障,进一步提升劳动者职业尊严,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调研企业100%建立了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或制定相关措施;人均福利投入、人均培训经费等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提升,显示上榜企业在员工关爱、员工成长与发展等方面的表现稳步提升。

图:调研企业培训费用与福利投入情况

另一方面,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企业员工责任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随着新业态、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新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与就业创造效应并存,产生了包括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成为新的问题和挑战;二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尚未建立与员工共享发展的机制,员工持股、员工参与分红等新型分配机制还较少,且不同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如调研企业中银行业人均福利投入就显著高于制造业企业。

二、提供普惠产品/服务

普惠产品/服务指企业在成本可承受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让每个人都有获得该产品/服务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不同行业均可创新性提供普惠产品/服务。如普惠金融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作为其重点服务对象。在调研银行中,2020年,34%的银行业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超千亿,每家银行平均覆盖22万中小企业贷款客户;在服务个人消费者方面,94%的银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图:2020年底部分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在调研的其他行业中,如房地产、互联网、医药、汽车等,在提供普惠产品与服务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药品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基层药品可及性是医药企业需积极履行的社区责任,但仅有不到六成企业披露了提高基层及边远地区医疗可及性的做法,38%的调研企业开展了合理用药宣传;互联网行业中仅有24.6%的调研企业有消除数字鸿沟的举措,28.1%的调研企业提供了信息无障碍服务;调研房地产企业中,保障性住房的产品占比较少。

三、创新性参与社会治理

有效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以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新时期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任务,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组织之一,企业创新性参与社会治理,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人民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同时,在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企业创新性参与到养老、住房、健康、环保等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可以发现新的商业机会,也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以银行金融业为例。金融承担着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是诸多社会难点与痛点问题的直接面对者。新时代赋予了银行金融机构新的使命和责任,要求银行金融机构主动关注和解决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问题,满足“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如中国建设银行近年来不断探索新金融实践,推进住房租赁战略,支持政府建设全国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及全国公租房信息系统,助力疏解住房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推出“民工惠”业务,连接整合政府部门、业务、总包企业、劳务公司、农民工等多方资源,助力解决农民工讨薪难的社会问题;开放营业网点,打造“劳动者港湾”,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也为新时代社区治理现代化和社区金融落地生根搭建平台。

四、投身公益慈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了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灾害救助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时积极捐款、捐赠抗疫物资。调研企业全年捐赠投入比去年大幅提升,50%的上榜企业年度公益慈善投入超过千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企业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公益慈善事业。从公益管理角度看,调研企业开展公益项目的规范化、品牌化、持续化、精细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建立公益基金会/基金的企业数量与上一年度持平。

图:近两年调研企业公益投入及管理指标对比

五、参与扶贫与乡村振兴

企业积极参与扶贫与乡村振兴,可有效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开展脱贫攻坚战以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8年多来,国资央企定点帮扶了24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承担行业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1.2万个各类扶贫点,累计在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其中无偿帮扶资金超过540亿元。

在民营企业方面,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台账数据显示,截至202012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2.7万家,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7.32万个);产业投入1105.9亿元,公益投入168.64亿元,安置就业90.04万人,技能培训130.55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803.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问题及建议

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企业发展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运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与政府和社会共同解决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并从长期主义出发,积极打造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社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但目前来看,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企业的经营理念并未体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二是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尚不明确;三是部分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到位,仍将社会责任等同于简单的公益慈善。

从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三个层次看,在第一层次中,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资本要素分配占比较高,不同行业之间劳动者收入差距较大;在第二层次中,企业的产品服务体系中,普惠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不多,占比仍较少;在第三层次中,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仍不规范,需要“更多回报社会”。

因此,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与经营理念。对外,将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在推动共同富裕中获取更大的发展;对内,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奋斗精神,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要重新梳理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重新构建企业、政府和社会多赢的商业生态。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以及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进而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企业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