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母女关系:“很多女孩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

“女儿对妈妈的认同,会影响到女儿未来能不能拥有女性的自我认同,或者当她自己做妈妈的时候,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她需要在妈妈身上去学会这些。所以,很多妈妈做不好母亲,是因为她的妈妈也没有很好地养育她。”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由基因和养育的关系来刺激形成的,不论你愿不愿意,你跟妈妈总是有相像的部分,而且有可能是你讨厌的部分。有些人有很多的自我觉察,她的内在生命就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有父母的模式,她的内心更自由,她的人生不会被过往的经验或创伤所限定。”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侯玉珍对母亲一直有复杂的情感,她出生于1970年代末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只能给予孩子基本的生活照顾,并没有“温暖的关怀和身体的爱抚”。

侯玉珍的母亲幼年时常挨打,作为长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深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母亲会抱怨丈夫和儿子的不是,迫使侯玉珍成为“乖女儿”。侯玉珍不堪重负,这让她对母亲的情感混杂着怨恨和内疚——“我爱她,又离她很远”。

泉州东海蟳埔渔村一对母女正在开脸。 (视觉中国/图)

心理专家武志红的大多数来访者来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地区,他真切地看到了这些女性所受的伤害。从业十二年的心理咨询师侯玉珍受武志红之邀开设了“走出家庭创伤”的女性疗愈课程,并于2021年出版了《因为我是女性》一书。

第一次和侯玉珍谈论这个话题时,武志红记得,谈着谈着,他感到浑身发冷,赶紧去加了件衣服,并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因为,在严重的重男轻女中,的确藏着太多人性的冷。”武志红说。

“也许对很多女性而言,在原生家庭中自己是‘外人’,在婆家依然是‘外人’,甚至很多女孩自出生起就不被家人期待,她们被抛弃、嫌弃或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侯玉珍在书里写道。

唐纳德·温尼科特、约翰·鲍尔比等近代英国心理学家都提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侯玉珍见到身边许多女性遭到的贬低和不公平对待,往往首先来自于她们的母亲。

侯玉珍总结了几种不良养育模式下的母亲形象:不肯放手的“共生母亲”、害怕被抛弃的“消失的母亲”、控制一切的“自恋型母亲”、看不见孩子情感需要的“无回应的母亲”等等。她发现,背后的原因恰恰是这些母亲也曾遭遇不公平对待,被忽视、嫌弃甚至虐待。母亲们的创伤代代相传,在女儿们的命运里重蹈覆辙。

如今侯玉珍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进入心理学行业后,她花了很多年疗愈自己。她强调,虽然书里谈到许多与母亲有关的伤害,但本意并不是让人把苦难归咎于母亲,而是最终透过母亲看见自己、了解自己。

“她控制不住地对孩子不喜欢”

南方周末:我们往往很关注父女关系对女性成长的影响,母女关系反而被忽略了。你为什么会关注母女关系?

侯玉珍:我的方向是客体关系心理学,这在国外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是关于最早期的养育对人的内在核心的关系模式和人格形成之间的影响,而早期的养育大部分是母亲。我自己是一个妈妈和女性,对这个身份有很多体验。在临床咨询里,女性来访者更多,她们的生命历程里有非常多的痛苦与养育有关,在中国的文化里,养育的主要责任就是妈妈,不管是基于客观母亲的功能带来的影响,还是实际关系带来的痛苦。

南方周末:母女关系对女性的生命或人格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侯玉珍:概括来说,现在对人的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除了基因的因素,很明确还有养育的环境和刺激带来的影响,越早期影响越大,大概在0到2岁期间神经系统发育最多,2岁左右神经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进行修剪。如果孩子被很好地养育,他的神经系统里好的、安全的体验就会越来越多;如果被不好地刺激,比如经常丢在一边没人管、哭了没人安慰,这种恐惧或焦虑的体验在他的神经系统里就会被保留下来;如果他的养育环境后续没有变化,持续有不好的体验,神经系统就会记下这些不好的体验,并且成为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秦莉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