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钟宁桦:交通基建成就巨大, 但要警惕它成为地方债的“灰犀牛”

“如果企业盈利情况不好,却越来越能借到钱,一定是有另外的力量在帮它,而且这个力量越来越强了。”

“中国的基建投资之庞大,经常为人所忽视。其实跟房子相比,路要贵得多。”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未来我国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交通强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防范化解相关的债务风险,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兼顾?”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国每年花在基建上的钱超过两万亿美元。 (视觉中国/图)

中央对地方债务的管理正在日益加强。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34万亿,经全国人大审批,2021年地方债限额33.28万亿,截至6月末全国债务余额27.58万亿。

近日,同济大学教授、经济与金融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钟宁桦带领团队发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目标、难点与实现路径研究”的成果。

钟宁桦带着三十余人的团队,对中国债务问题的研究已近十年。在最近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由于大量显性和隐性的地方债务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与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效率紧密相关。

如何化解“基建巨债”,是解决地方债问题的关键。针对此项研究,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钟宁桦教授。

“最多的资金

投向了收费公路”

南方周末:在研究报告中,你和团队摸底了城投公司、地方性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债务规模,情况如何?

钟宁桦:先说城投公司债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地成立了大量城投公司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的有息债务总额从2009年的6.6万亿上升到了2020年的47万亿以上。

我们团队的分析基础是所有发行过债券的城投公司。我们发现,城投公司平均债务率上升的同时,盈利能力却在不断下降。截至2019年底,其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总额,ROA)仅为0.5%。

南方周末:为什么城投公司几乎不盈利,却能在市场上借到越来越多的钱?

钟宁桦:这背后,是市场投资者预期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城投公司提供了“隐性担保”。地方政府往往是城投公司的控股股东甚至唯一股东,城投公司又承担着基建等准公益项目,因此投资者普遍预期,若城投公司出现违约,地方政府会承担一部分的救助责任。

我们近期在一篇学术论文里做了测算,“隐性担保”预期为城投公司平均降低了约四成的融资成本。

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测度这一预期的强度,结论比较一致。而且西部城投债的“隐性担保”预期最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在时间上,2010-2011年城投债的“隐性担保”预期较弱,而2012-2019年“隐性担保”预期整体呈上升趋势。

通俗地说,如果企业盈利情况不好,却越来越能借到钱,一定是有另外的力量在帮它,而且这个力量越来越强了。

同济大学教授钟宁桦。 (受访者供图/图)

南方周末:城投债以外,地方国有企业的负债情况如何?

钟宁桦:2009-2019年,我国地方国有企业的负债总额从不到20万亿上升至91万亿,年均增速高达18.5%。

地方国有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也处在较低水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