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同伴关系比大人想象的更重要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北京市大兴区中学生家长。

今年早些时候,教育部回答了有关《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12条中“刻意孤立”的界定问题。网友反应不一,很多人都讲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无论有多少分歧,大家都肯定这一解释的初衷,也说明社会对孩子的成长心理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重视。女儿的经历让我深有体会。

小姐姐的形象

小Y是我家对门的妹妹,比我小两岁,我俩总在一起玩,她同学都知道我是她姐姐,有时我在校园走,她同学就会说,“那是她姐姐”。我听了心里无比骄傲和自豪。

有一次,妹妹来我家玩,我俩一起煮方便面吃。妹妹边吃边问:“姐姐,真好吃,我可以多吃点吗?”

“吃吧,吃吧,给我留这么多就行。”我很慷慨地说,同时留出自己的量。

“妈妈,你知道我当时什么感受吗?”我和妈妈说时,故意让她猜。

“什么感受?”妈妈傻不拉叽地问。

“那叫一个豆腐嘴刀子心啊!”这样说时,心好像又重新疼了一遍。

“什么意思?”妈妈还是没懂,唉!

“我嘴上这样说,看她吃得多,那个心疼啊,像有刀子扎在心里一样。因为我也想多吃些,我都好久没吃方便面了,你不是不让我常吃嘛。”可能我讲述的语气太滑稽又夸张,妈妈听了快要笑死了。

“那你怎不和她说实话呢?”妈妈疑惑地问。

“我不是姐姐嘛,嘿嘿……”这样说时,我故意瘪嘴,对妈妈高频眨眼,希望她能充分理解。

“如果你不是姐姐呢?”妈妈又问。

“不是姐姐啊,嘻嘻,要是和我班同学在一起,我就会和他们抢着吃,抢着吃很欢乐的。”妈妈真是笨,这都不懂,好像她没有过小时候一样。

孩子们一起玩闹,产生矛盾和纠结都是难免的,想接着玩下去,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女儿在妹妹面前假装懂事,学着谦让,关照弱小,虽然很馋也极力克制自己,是一种建设友谊的努力。妹妹能领会姐姐“慷慨”中的善意,她们的友谊会更加发展。她和同学是同龄人,大家在一起“疯”,吃东西时“抢”的嬉戏成分更重,因而抢夺的快乐要远大于“吃”的快乐。这种情境下,乖宝贝儿(女儿自认为一二年级是乖宝贝儿,现在不是了)还坚守秩序与谦让,礼貌地靠边站,可能会被同伴视为对群体的脱离,因为这时的“抢”是一种游戏参与感,同样是一种建设友谊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不同的伙伴一起玩时,他们能无师自通主动调整相处的方式,自觉进行身份转换。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出现的冲突、谈判与协商,能促进社交技能的获得,并发展出道德判断能力,获得关于社会更广阔的认识。”女儿还讲起过一次考试的事。

糟糕的满分

有一次考试,题比较简单,按照平时的学习能力,我们班应该有四五个人得满分的。因为同一张卷,别的班都是好几个满分的。成绩出来,我们班好几个99分的,只我一个人得了满分。老师可能想我们班也会有四五个满分吧,这种结果让她挺生气。上课时,老师让没考满分的都站起来。刷一下,同学都站起来了,除了我孤零零地坐着。那时,别提我多难堪了,浑身都不自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多想和别人一样啊,我在心里嘀咕,当时马虎一下也好。以前,我特别期待考满分,这次,我特别后悔考了满分。下课了,我就趴在桌子上,不好意思找同学玩,同学以为我不舒服或不想玩,也没人找我玩。那次满分让我太痛苦了。

女儿讲述她的经历,我感同身受。大家都起立的瞬间,能深切体会她心里承受的巨大压力。每个孩子都无比渴望考满分,但如果满分会造成她和团体疏离,她宁愿少考几分。原本一分或几分之差,很难说明什么,她偶然多得了一分,感觉像是背叛了同伴一样难受,因为她担心同伴的排斥,特别在意他们的接纳。

人是群居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归属感是个体感到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这种心理需求人人都有,孩子的需求更强烈。孩子成长中,同伴关系不是大人眼里简单的“一起玩”,“一起玩”对孩子的重要程度,远超出大人的想象。玩耍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方式。在玩耍中,他们培养团体归属感,并享受这种归属感。在《儿童心理学》中,鲁道夫说:“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到一定年龄后,甚至将渐渐超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这一观点,在生活中经常得到佐证,孩子越大和父母的交流越少,和同伴却形影不离,亲密无间。

孩子越是长大,他们对同伴的认可、接纳和评价越是重视,如果大人在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上制造隔离,惩戒的正效应收效不确定,但破坏其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心理伤害却很大,自卑的阴影可能会伴随他一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被群体接纳,孩子才能心情愉快,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适应集体生活,发挥学习潜能。

我被免职了

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是班干部,我是值日班长,每周有一天负责管理班级的各种事。一天下午自习课,老师让我看着同学写作业,谁写完了就给谁检查。我让写完的同学举手。过一会,写完的人陆续举手,我就走过去检查。因为老师不在,工夫大了班级就有点乱,老师进班时看到这种情况,就很生气。批评我了,说我和同学打成一片,会没人怕我,应该让写完的同学把作业交到我这里,而不是我去同学那儿检查。我平时课间也挺能闹的,同学也喜欢和我玩,就是老师说的带头“作”。还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抠教室的展板玩,也被老师撞见了。所以,老师不让我当值日班长了。

女儿为这事,放学回家就趴在床上大哭。我问是怎么了,她抽噎着上气不接下气,话也说不成句。我一边安抚她情绪,一边听她断续描述前因后果。过了很久,她哭累了,情绪慢慢平复,我也大体知道情由了。但是,当她说到“以后,同学就不会和我玩了”时,又哇地放声大哭起来。原来,我的各种劝解都没说到点子上,她对值日班长本身没那么在意,最担心的是免职后果。孩子就是孩子,“玩”才是他们天大的事。我说不会影响同学一起玩,她半信半疑,心情特别沉重。随后的一些日子,孩子们继续疯玩,她很快就淡忘了这种不快。

又过一段时间,无意中说起这段经历,她大大咧咧地,感觉像和自己无关一样云淡风轻,我也就放心了。我批评她抠展板是破坏公物行为,要向老师认错,并警告她和同学玩闹要注意时间和场所,不能给班级扣分,要爱惜集体荣誉之类。女儿顺便说起一处细节,老师批评她后,也把另一个抠展板的同学叫去办公室了。女儿的原话:“她(老师平时就喜欢的学生)从办公室出来时,我还想安慰她,她说老师没批评她,只是叮嘱她以后少和我玩。”我心头一震,并没多说什么,反正她们照旧一起玩。

这是几年前的事,当教育部给出对“刻意孤立”的界定,我不由得再次想起。女儿很贪玩,老师喜欢性格文静的女生,但老师对女儿一直挺好的,也是事实。一句无心之言,并不会影响我们对老师多年操心费力的感激。但老师的日常言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教育效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联想到其他

去年有一则新闻,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穿着昂贵的新裙子上学,被小朋友玩闹时扯破,“闯祸”小朋友的家长最终按原价赔偿了3799元。之后,别的小朋友也都不敢和那小女孩玩了。对于小女孩,漂亮裙子坏了,小伙伴远离了。对于赔偿方的小孩,早早便对与人相处产生心理畏惧。大人想要修复孩子幼小心灵的伤痕,已经不是多少钱能衡量的代价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子的可爱和不良行为,背后都映射着对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追求。”所以,缺少归属感,孩子在别人眼中会显得不够可爱,他也容易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同伴关系是人在幼年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大人无法替代。

孩子和老师家长的关系里,成人的身份、权威常令孩子紧张有压力,且这种关系不可选择,而同伴相处,他们随意打闹,轻松自然。孩子们的认知力与行动力大体相当,兴趣与兴奋点容易合拍,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也相似,他们在一起可以互相给予归属感、安全感和力量。他们强烈渴望融入集体,有时宁愿做出牺牲,比如女儿愿意让着妹妹、愿意少考几分。很多孩子都愿意付出各种代价维护同伴关系,包括愿意牺牲好学生形象。所以,时常会发现,有些“好孩子”有时也会让人吃惊地违纪,或明知故犯去“干坏事”。

大人要帮助孩子建设同伴关系

孩子早晚要成为社会的人,不可能一直身处成人的保护中。他们独立于社会,需要各种技能。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他们选择、探索、协商和行动的能力,并为他们习得这些能力提供交流伙伴和锻炼机会。这在孩子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同伴相处中,大人的引导不可缺少。

1.引导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很小时,都有个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理解世界的阶段,认为他人所见所感与自己完全相同。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会学习关注他人的感受。家庭中,家长太过宠溺,总围着孩子转,容易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可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建立分享意识,另外,要减少过度保护,注意对孩子关爱和溺爱的界限。

2.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中遇到的随机事件都是教育孩子的资源。比如,公交车上让座、不乱丢垃圾、排队守秩序等,都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阅读和看电影电视,也能丰富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多和孩子聊聊人物与情节,或做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共情,有利于孩子学会感受他人情绪,学会换位思考。

3.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平等互助、轻松愉快的环境都能熏陶孩子的性情。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也会学习以同样的方式和同伴协商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大人常以身份优势强迫孩子,就是在示范恃强凌弱,天长日久,孩子在同伴中要么强横无理,要么唯唯诺诺。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方式,都会带入同伴关系,溯源很多校园霸凌事件,这方面原因很突出。

4.关注孩子的朋友圈。

同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他们经常交往的对象,关注他们的活动内容必不可少。可以借助各种素材,为孩子们讲述交友之道,让孩子知道与人相处,哪些品质是受欢迎的,哪些是被厌恶的。还要告诉孩子做人的一些原则,如宽容、互助、尊重等,既能虚怀若谷接受并感激别人的合理批评,必要时也要会大胆拒绝,不作无原则的让步。慎重交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孩子才能避免走上歧途。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