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配”热议背后,该如何看待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

“'走向共同富裕'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有让整个居民收入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责任编辑:黄剑

▲北京,工人在王府井附近工作  图/人民视觉

过去一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全球货币超发,货币宽松叠加资产收缩,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快速增值,让区域间和区域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

据瑞士信贷发布的《2021年全球财富报告》,2020年全球贫富差距大幅上升,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拥有全球82%的财富,其中,最富有的1%人群的财富占比达到45%;而处于全球财富底层的50%人群拥有的财富占比不足1%。

中国也同样面临贫富差距问题。

近年来,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已经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威胁。如何解决不平等问题成了众多政府不得不谨慎应对的政治议题。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其中“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

这并非“三次分配”一词的首次亮相。早在1992年,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曾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

“三次分配”是相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提出的。“初次分配”是指市场主导的分配;“再分配”是政府主导下的收入分配,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对贫困户给予津贴、补助等;“三次分配”则指基于道德力量作用的收入再分配,比如一些高收入群体通过捐赠、慈善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等。

2020年10月,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而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是要做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国家的下一个重大战略方向。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结束次日,就有互联网企业宣布将投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而据《公益时报》统计,截至7月29日,针对河南特大水灾的捐赠中,捐赠金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接连的政策及市场反馈引发了诸多讨论。

中国的收入分配现状如何?为什么从效率优先转向重视公平?过往的收入分配改革曾面临哪些难题?新的战略方向会如何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什么在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为解答上述问题,《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了三位经济学专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或许是我们再次探讨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学命题的契机。

“走向共同富裕”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人物周刊:10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