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小镇做题家,但有“985废物”:

如果有一类学生因为无法融入大学环境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收益,我觉得这是特别大的教育不平等。

我在班里做了一个调研,想弄清楚有多少人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结果是在五十多个人里,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

(在美国)有的没上过大学的家长听闻孩子要远赴他乡上大学,第一个反应甚至是“你要抛弃我们”。如果将场景移到中国,更可能的情况是,如果你能考上清华北大或任何一所985,父母砸锅卖铁,甚至举全村之力也要供你上学。

责任编辑:吴筱羽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剧照,这部电影的原著是一本讲述典型美国寒门学子故事的超级畅销书,被认为解释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原因。 (资料图/图)

1998年,17岁的田雷从家乡江苏沛县出发,前往四百公里外的南京上大学。他正赶上大学扩招时代的开端,来自中国各地的学生涌进南京大学的校园,其中不乏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同学。这个来自县城的青年第一次开始困惑:为什么我不会打篮球?为什么他们都会各种乐器?为什么上海来的同学目标是出国留学,而我却想着回老家做公务员?

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出生于迈阿密的安东尼·杰克漫步在哈佛的校园里,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在一个有钱人主导的大学校园里,当一个穷学生意味着什么?

这个黑人穷孩子后来投身于美国寒门子弟的研究,而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法学教授的田雷,成了安东尼著作《寒门子弟上大学》(下称“《寒门》”)的译者。他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寒门子弟在大学中都面临着双重的困境:不仅是经济上的“穷”,更多的还是文化上的“困”,而后者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知。

在此之前,田雷翻译了《我们的孩子》与《娇惯的心灵》两本教育专著,前者关注美国教育中越来越滞缓的阶层流动,后者则聚焦美国精英大学学生越来越脆弱的心理状态。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翻译“教育三部曲”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学者重新认识美国社会的过程,平等的表象被打破,底层的艰辛、教育的不公浮出水面。

“作者关切的是美国青年,但我们能否分辨出哪些问题是美国特有的,又有哪些是更为普遍的?这些美国故事能否帮助我们来反观自己?”作为一个初中孩子的父亲、一位有11年教龄的大学老师,田雷关注中国的教育制度。在这次访谈中,他谈及小镇做题家、985废物,谈及身边隐形的寒门子弟。

2021年8月21日,田雷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有一类学生因为无法融入大学环境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收益,我觉得这是特别大的教育不平等。翻译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激发起我的思考以及为人师者的责任感。”

《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美] 安东尼·杰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8月。

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想象中高很多

南方周末:你曾经有在美国精英法学院读书和访学的经历,你观察到的美国寒门子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田雷:美国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指的是家里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大致能对应“寒门子弟”。一般而言,他们从小拥有的文化资本非常匮乏,凭借自己的努力打开精英学府的大门。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的能力或许要比中产阶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