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路 | 100张中国脸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有这样一群人,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在#匠心之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他们用巧手绣出五彩画卷、用剪刀裁出世间万象、与时间为友潜心修复古钟表......他们让这份守望千年的礼物活在当下、走进人心。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1.方卫明(中国宜兴市均陶研究所所长,均陶大师):因为热爱默默耕耘五十载,从一名普通制陶工人终成宜兴均陶工艺领域里的全面手与领军者

从事均陶制作50年,方卫明一直以振兴均陶事业为己任。随着创作工艺不断提高,成就了扎实的均陶镶片成型工艺和堆贴花工艺技巧,将均陶文化更清楚更完美地展现。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作了《宜兴均陶工艺》一书,其研发的亚光铜均釉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艺流派,在当今均陶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专家教授赞誉为宜均陶圣

2.高博文(国家一级演员):吴侬软语评弹走天下,创新传统文化征服观众

高博文是一个执着于评弹传承振兴的追梦人。他师承陈希安、饶一尘、赵开生等名家,是传统书目《珍珠塔》的第六代传人,不仅能将评弹前辈的表演特色模仿得惟妙惟肖,更已逐渐形成自己说噱弹唱的风格。

在继承传统评弹的基础上,高博文唱出了前无古人的“摇滚评弹”和“爵士评弹”。他还借鉴小剧场话剧和脱口秀的表演形式,丰富了评弹在说噱弹唱上的演出效果,酝酿出了“情景评弹”和“评弹剧”等新的呈现方式,他善于运用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让老观众如痴如醉,更勇于改变创新,让更多的青年们感受到评弹的底蕴和魅力。

3.郭梅花(剪纸艺术家):在创作中紧跟时代的步伐,四十余年坚持用剪刀剪出中华五千年文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山西已有千年历史,从小受到乡土文化氛围和民间艺术课堂熏陶的郭梅花,从15岁开始搜集、整理剪纸文化和作品,跑遍了当地的每一个村落,同时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通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学习,郭梅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剪纸风格。如今,她蕴含民族文化的剪纸作品,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也大放光彩。

4.黄笛(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用灵巧的双手和五彩锦线绣出精美的湘绣画卷,创造了中国湘绣界的多个第一

黄笛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一名能画擅绣、慧心独具的非遗工匠,她的作品曾两度搭载火箭遨游太空。为改良湘绣工艺,她创造性地将电脑设计与喷绘技术应用于湘绣领域,开创了当代刺绣艺术新流派“蝉翼绣”,并成功申请了多项专利。

一口银针十支玉指弘扬绣乡千年传统,三湘夸颂四海称荣织就人间万物风华。湘绣于黄笛而言,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传承和发扬。

5.饶宝莲(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剪纸26年,只为让失传三十多年的铜凿剪纸技艺重现人间

自小喜爱画画的饶宝莲毕业后跟随姐姐来到佛山,并担任了艺术学校的美术老师。1999年,南海区向社会征集跨越新世纪美术书法摄影新作大汇展作品,饶宝莲凭借自学创作出人生第一幅剪纸作品——《水中倒影》,并获得美术类一等奖,从此开启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剪纸事业。

离开艺术学校后,饶宝莲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经过无数次艰难试验,饶宝莲终于将失传三十多年的铜凿剪纸技艺重现人间。

6.王津(国家级非遗古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人):择一事,一生

王津已在故宫从事古钟表修复工作四十年有余。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他只收到了一名徒弟,直到因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他终于在2017年招收到三名年轻的新徒弟。

“我用40年的岁月,坚持做一件事——坚守和传承古钟表修复技艺,与时间为友,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燥了。你会发现,透过文物,你可以看见前人的匠心精神,透过文物,你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王津如是说。

7.张军(中国昆曲王子):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数十年来,张军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传承昆曲经典,让昆曲在年轻人中、在世界各地赢得更大认可。

他从事舞台表演三十余年,主演过《牡丹亭》、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等多部大戏,塑造了昆剧舞台上多个风格迥异的角色。推广昆曲二十多年,他杂糅多种音乐形式,实现昆曲的跨界演绎。近几年,他推出“1+1+1影响力行动,旨在让昆曲活色生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日常。

8.章莉莉(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执行主任):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实践,让非遗活起来,融入当代生活,走进年轻人心里

设计师出身的章莉莉,用多元探索推动着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跨界融合。她帮助非遗传承人寻找当代价值,让制作龙袍的缂丝技艺走进高定时尚圈,帮助非遗刺绣技艺登上太空,促成12项非遗荟萃于《白蛇惊变》音乐剧。为解决非遗扶贫的难题,她涉足大半个中国城市,进行非遗传承人群调研工作。

9.詹小英(陶瓷艺术家):带着陶艺思维,游走在田园之间

“陶艺是一种富于智慧的劳动”,詹小英利用家乡四川的泥土,创作陶艺作品《企鹅日记》,以启发人们关注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她的陶艺作品多次获得“中国西部陶艺双年展”一等奖和开物奖荣誉,并独立承担省级科研课题《四川藏区土陶现状研究》。由此创作的作品《虔》2018年于法国卢浮宫展出,获得一致好评。

为传播中国陶艺文化和各地陶艺特色,她将国际前卫的集装箱建筑风格和龙泉驿4A级景区蔚然花海结合,建设了陶瓷艺术空间和特色民宿,这座艺术孤岛”360度无死角的文艺气质引人喜爱。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