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墙”该怎么拆?

除了底层外,互联网各层的“互联互通”在全球还没有共识。

对于居优势地位的企业来说,互联互通相当于把资源灌注给其他竞争对手,动力明显不足。这时需要一套好的利益机制来保证互联互通能够长久运作。

资本市场之所以会产生反应,更多是来自于不确定性。不知道市场改变的过程中哪些人要去负担成本,有赢家,必然也有输家。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互联网“拆墙”得到消费者的一致支持,但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分辨的问题仍然很多。 (视觉中国/图)

“互联网拆墙”的传言,7月中旬就已在业内流传。2021年9月13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工信部表示将在保障互联网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即时通讯屏蔽网址链接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分步骤、分阶段得到解决。早在7月,工信部就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互联网“筑墙”历时十三年,自淘宝屏蔽百度爬虫始,直至字节跳动和腾讯连绵不断的诉讼战,纷争从未停歇。

互联网“筑墙”是出于对流量资源的竞争,如今“拆墙”的背后也难以回避利益相关方对流量重新分配的关切。

此次工信部的新闻发布会后,阿里巴巴回应将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字节跳动呼吁所有互联网平台一起行动起来,不找借口,明确时间表,积极落实;腾讯则表示,在以安全为底线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此前,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就“互联互通”有过表态。8月4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说,“平台之间如果能实现互联互通,肯定能带来新的改革红利。互联开放,结果会是多赢。”

8月18日,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腾讯生态本质上是开放的,但不同平台打通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平台互通后,两边生态的差异,会影响到现有的商业模式,同时经营者也面临难以估量的管理责任,将给用户与商家带来不利影响。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多位互联网平台人士,有人表示互联互通能激发改革红利,也有人认为互联互通,好比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谁都不知道会带来什么。

“开放”外部链接只是“互联互通”的第一步,接下来会如何继续、开放到什么程度、开放后会产生怎样的正负效应、负面效应的成本由谁承担,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南方周末记者致函工信部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杜创、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邓峰。三位专家对平台经济、反垄断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

每一层的“互联互通”都应充分论证

南方周末:“互联互通”这一概念来自基础电信领域,基础电信业的“互联互通”是否适用于互联网平台?

杜创:互联互通,在经济学上指网络之间的兼容性。达到兼容,有两种做法:一是制定行业内的共同标准;二是某家企业向其他企业开放接入端口。基础电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互联互通都有这两种做法。

两个行业的共同之处是,这些产品都有网络外部性,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20世纪80年代后,大家逐渐意识到“互联互通”能够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