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路 | 100张中国脸

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小,但只要是向善而行,这份力量就足以鼓舞人心。有的人坚持在一条#守护之路#上,以一己之力守护千家万户。他们积极投身藏区文旅事业、通过创业为聋人搭建“舞台”、创办工厂让宝妈过得有尊严……他们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1.陈灿平(直播卖黑茶的最火网红县长):连续直播五百多场,帮助千户茶农脱贫

茶产业是安化的支柱产业,全县有9.6万贫困人口靠黑茶脱贫。新冠疫情期间,陈灿平看到茶叶销售出现问题,茶农则可能由此存在返贫风险。他敏锐地把握住直播电商趋势,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找到了黑茶新销路。

在县里的支持下,于一年多时间里,陈灿平连续进行了五百余场公益直播,带货总额三千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安化黑茶的直播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县委、县政府重要的振兴茶产业的发展战略。被称为网红县长的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并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杜冬(作者和译者,理塘旅投公司总经理):挖掘藏区文旅事业,专注推介当地文化特色

作为“外来者”的杜冬曾在藏地写作多年,从“原始神秘”的想象,到逐渐摸清藏地生活的特质。2007年,还是上海白领的杜冬首次踏上海拔超过40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在赛马节上对康巴姑娘一见钟情。后来,他把对理塘藏区如故乡一般的亲切写成了15万字的《康巴情书》,并到拉萨生活和写作。

2018年,杜冬受邀加入理塘旅投参与景区建设。过去三年,他在藏区这座常被视为高反、遥远与匮乏的县城里搞文化旅游,并在本地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艰难地做了一些旅游工作。

如今,他依然在为藏区的旅游做策划,并且千方百计找出一些时间来写作。“天地之间有响应”是他对藏地最深刻的感觉。

3.刘沈厅(眉山市首位拥有985高校硕士学位的职业农民):从城市回到旷野,在质疑中走职业农民路

刘沈厅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曾担任高校辅导员。不过,2016年他选择回到家乡,走一条返乡务农之路。创业之初,刘沈厅遭遇过不少挫折。

为了走出困境,刻苦钻研柑橘种植技术,不到一年便获评“中级农技师”,将做科研的态度和匠人精神融入到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5年间,刘沈厅指导和撰写的3项技术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简易滴灌向全省免费推广应用超5000亩。不仅如此,他发起家庭农场联盟,通过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了政府的好助手、农民的好帮手。同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彭山职业高级中学等多个职业院校发起绿领英才计划,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前移并融入到学历教育,探索一条育人、成才、回馈的循环培养模式,刘沈厅等农业创业典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从一位新农人到兴农人,刘沈厅将自己的文章写在了乡村振兴的热土上。

4.潘友才(小隐建筑创始人):自学建筑,探索中国建筑当代性在本土的融合之路

源于热爱,潘友才走上一条自学建筑之路。他在设计院苦练多年,专注建筑实践。他沉心探索研究建筑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希望建筑能够展现当地的文化魅力与独特性。

一个偶然的契机,潘友才独立主持完成了一个建筑项目的整体设计。也在这一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独立实践。潘友才不断尝试,在不断的推翻重构中,设计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的竹枝书院。竹枝书院在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诞生,结合当地的竹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同时该书院也是建筑结合东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他在建筑中探索,希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土性融合,用具有本土性的作品助推乡村振兴。

5.戚学森(公益慈善践行者):忘我投身公益慈善,致力于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15年,戚学森就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在他的统筹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授渔计划、暖流计划、919大病救助工程、梧桐成长计划等一批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项目。

对戚学森来说,投身慈善公益事业是从“小我”到“大我”直至“忘我”的过程。在他看来,当一个人真正融入到这个充满爱的洪流当中时,逐渐就没有“小我”了,不知不觉中就会向“大我”蜕变,心里装的都是困难群众的事情,进而是“忘我”。

6.孙岭峰(强棒天使棒球队创始人):用公益棒球计划,给山区孩子更多可能

孙岭峰是前棒球国家队队长,退役后他投身公益,办起强棒天使棒球队。作为教练和创始人之一,孙岭峰希望棒球能成为孩子们打开世界的新途径,让他们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这群孩子从偏远地区走出来,学习棒球,也学习文化课。

成立至今,棒球队因经费困难几度搬迁基地。2020年,为了给棒球基地挑选合适的场地,孙岭峰跑了不下200个地方。一路艰难,但强棒天使队至今仍在正常运营,也仍在克服挑战。这支棒球队的故事,便是纪录片《棒!少年》的原型。

7.吴玉圣(短视频团队侗族七仙女打造者):打造少数民族互联网+乡村振兴样本

初到宝盖村时,吴玉圣发现当地处于深山之中,没有成型的产业带动村民的经济水平。后来,吴玉圣从这里保存完整的侗寨文化中找到思路。他将村民们爱唱侗歌、爱吹芦笙的休闲活动与短视频结合起来,拉着当地的年轻人搞起了“侗族七仙女”短视频。

不过在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资金也很难筹集。吴玉圣只好通过借款筹集资金,同时挨家挨户敲门“科普”直播。当他们找到的第一位“七仙女”所拍摄的视频上线后,账号粉丝就涨了1万。侗族七仙女出名之后,成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8.向京艳(宝妈”工厂老板):创办宝妈工厂,让妈妈们活得更有尊严

向京艳是一位带二胎的母亲,因为关注到与她经历相似的宝妈群体,决定组织一家适合“带娃”的服装加工厂,只招收带孩子的妈妈。在这里,宝妈们实现了“工作”、“带娃”两不误。向京艳倾注多年心血,只为帮助更多母亲成为靠自己的女王。

她将工厂搭建在离学校近的地点,设置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灵活的“居家办公制”。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妈妈加入工作,成为了孩子们最好的榜样。

9.章莉莉(上海第一家社企咖啡店LiLi Time创始人):用爱打造美好商业,用心传递爱和温暖

2013年,章莉莉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咖啡馆。与一位聋人顾客的意外邂逅,开启了她长达数年帮助聋人群体的契机。

随后,LiLi Time2019年的5月正式开业,以艺术创意为运营主题,让聋人咖啡师、聋人画家、花艺师以及聋人的手工制品在咖啡店这个空间里被呈现出来。为聋人搭建起了一个被看见的舞台。

同时,咖啡店也是一个公益基地,会开展不同的公益课提供给周边的社区居民。LiLi Time的团队成员亲密配合,用心、用爱践行着社会企业的使命。

借着细致入微的用心服务和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团队成员将“爱是被点亮的生活”这句品牌slogan融入到更多的行动中,让每一个到访的顾客,都能感受到LiLi Time“商业向善,向光而行的社会企业精神。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