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 “厌小”“仇孩” 情绪泛滥,根源何在?

孩子5-8岁时有一个“第一反抗期”,不再那么听话,有变为“熊孩子”的倾向。如果长辈宠溺,这种“试探”环节,没有足够强大的负反馈,孩子不良行为的边界就会扩大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图文无关)随着孩子长大,理性会逐渐发展,也会习得更多的社会规范,但是,人类在成长期间,和别的哺乳动物幼崽一样,会不断试探自己力量和行为的边界。 (ICphoto/图)

网上流传一则视频,一个小男孩在公交车上不断去踢一个年轻男子,踢得不重,但挑衅意味明显。年轻男子最初似乎在好言相劝,突然间冲动地把孩子拎起来狠狠地扔到地上,并用脚去踩头。孩子并无大碍;年轻男子被拘留,后悔不已。

这不过网上流传的众多熊孩子遭到惩罚的视频中的一例,视频之下的留言,照样是熊孩子活该之类的谩骂。

熊孩子当然应该教育,但网上的这种情绪更值得反思。

熊孩子的熊,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是难以劝服、压服的。即使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其大脑理性发育不成熟,很多时候,是难以说服、压服的。

一位八个月的婴儿可能会在飞机上吵闹,父母预先告知周边乘客,并送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