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 “厌小”“仇孩” 情绪泛滥,根源何在?
孩子5-8岁时有一个“第一反抗期”,不再那么听话,有变为“熊孩子”的倾向。如果长辈宠溺,这种“试探”环节,没有足够强大的负反馈,孩子不良行为的边界就会扩大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网上流传一则视频,一个小男孩在公交车上不断去踢一个年轻男子,踢得不重,但挑衅意味明显。年轻男子最初似乎在好言相劝,突然间冲动地把孩子拎起来狠狠地扔到地上,并用脚去踩头。孩子并无大碍;年轻男子被拘留,后悔不已。
这不过网上流传的众多熊孩子遭到惩罚的视频中的一例,视频之下的留言,照样是熊孩子活该之类的谩骂。
熊孩子当然应该教育,但网上的这种情绪更值得反思。
熊孩子的熊,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是难以劝服、压服的。即使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其大脑理性发育不成熟,很多时候,是难以说服、压服的。
一位八个月的婴儿可能会在飞机上吵闹,父母预先告知周边乘客,并送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