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卓别林影展:工业时代下的小人物悲欢
他那些笑中带泪的电影,哪怕在100年后也毫不过时。
本届北京电影节的“重磅影人”单元共放映了8部卓别林的经典作品,以《摩登时代》(1936)开始,以《城市之光》(1931)收尾,它们正好是有声电影被发明出来后卓别林坚持创作的两部最终收获影史赞誉的默片。
本次展映的卓别林作品大多在北京地质礼堂放映。放映厅有旧时的戏院氛围,两层观影台密布着红色绒面椅,地面铺着有污渍的暗红色地毯。在首场《摩登时代》开始前,仍暗着的银幕不时发出“滋滋”的声音,与受损的默片胶片拷贝放映的音质效果意外吻合。
《摩登时代》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片头,满身机油污渍的卓别林在工厂流水线上和工友一起夜以继日地拧螺丝,接下来的经典场面里,为了补救一颗漏拧的螺丝,他越过工友,整个身体被传输进传送带,接着他被卷进一个巨大的转动的齿轮组——一个远景镜头展示了他在齿轮之中如何僵直无措。拯救他的办法唯有转动机器,让他从齿轮中被反向传输回来。死里逃生的他毫不意外受到了工头的严厉批评,因为他拖慢了整条流水线的效率。
有趣的是,作为有声时代的默片,本片的人物对话全靠延时字幕提供,卓别林似乎意在表示,在工业对人的异化中,人声不那么重要。片中,除了几乎无时不在的机器轰隆声,我们实时听到的几句演员台词,都是工厂老板通过视频监控给工人大声下指令:让机器加速,再加速。
该片的笑点主要来自卓别林饰演的工人肢体被资本完全异化后夸张的表演:他见到像螺丝的物体就忍不住上前要动手,街头一位穿着时尚胸衣的贵妇就这样被他骚扰,工友的鼻子也没能逃过他的钳子。之后的一场戏里,推销员给工厂演示能压缩工人午餐时间的自动喂食机,倒霉的卓别林被选中,他像个别无选择的理发店顾客一样被按在椅子里, 喂食机以飞快的速度给他喂汤、喂面包、喂玉米,他的进食速度赶不上飞速运行的喂食机,但喂食机不管这些,把他吃不下的蛋糕糊在他脸上,又极快地、体贴却粗暴地给他擦脸,让他在几分钟内成为一个饱食的、面部清洁的、可以继续投入工作的人。随着传送带不断加速,拧螺丝成了卓别林停不下来的动作,他因精神崩溃被送进医院。
《摩登时代》里的工人有卓别林电影中所有主角的典型元素:他戴着圆顶礼帽,穿着不合身的窄小西服和肥大西裤,拄一根竹拐,留一撮小胡子,迈着大外八字一摇一摆走路,逃跑时很灵活。这一流浪汉形象诞生于他的第二部电影《阵雨之间》(1914),接着就出现在他的数十部短片作品中。流浪汉查理总是狼狈、聪明,被警察追赶,最后平安无事。
此次展映的卓别林最早一部长片是《寻子遇仙记》(1921),片头字幕这样介绍本片:“A picture with a smile——and perhaps a tear。”这基本上可以用来概括卓别林所有的电影主题:小人物的悲欢。
《寻子遇仙记》中,住在狭窄阁楼的流浪汉查理在凋敝的街头捡到一个被抛弃的孤儿,几番想把婴儿送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