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21年10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非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视觉中国/图)

午餐之前,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正在泡茶,电话响起,那头宣布,恭喜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以为这是恶作剧,“拉倒吧,走开”。

在这个电话里,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和他交谈了二十分钟,才逐渐说服他。“古尔纳很难相信获奖消息是真的。”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不难理解古尔纳本人的意外。根据瑞典学院网站的调查,93%的人都没有读过他的书。在代表外界预测的赔率榜上,根本找不到这个名字。他出版了十本长篇小说,尚未获得知名文学大奖的垂青,只有两次入围了布克奖的长短名单。

72岁的古尔纳出生于东非的桑给巴尔,18岁流亡并移居英国,退休前是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系教授。他的作品主要围绕难民、流散和后殖民时代的生存现状。2021年10月7日,古尔纳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新得主,理由是“对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与大陆鸿沟间的难民的命运,有着毫不妥协与充满同情的洞察”。

据美联社报道,获奖的消息在古尔纳的家乡桑给巴尔引起了轰动,那里如今隶属坦桑尼亚,坦桑尼亚总统萨米娅·哈桑在推特上向古尔纳表达了祝贺。当地年轻人为之一振,但很少有人读过他的书。

古尔纳是继1993年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之后,时隔28年的又一位黑人获奖作家。他的母语是斯瓦希里语,但他用英语进行文学写作。奥尔森代表瑞典学院宣布获奖消息时,评价道,“他的小说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东非,这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容无法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种受知识热情驱使的无休止的探索。”

中国暂没有古尔纳长篇小说的译本。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几个大型图书馆的非洲文学板块,除了几位获过诺贝尔奖的作家,其余非洲作家罕有作品在列。1986年,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带动了对阿契贝等一批杰出尼日利亚作家的翻译和出版。尽管如此,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总体能见度令人担忧。“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能在这些愿景上做出贡献就太好了。”奥尔森对南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