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丨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责任编辑:侯明辉

“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政策体系加速构建,对“双碳”工作的重要部署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按照“节约优先”原则,从生产源头和消费入口的管控入手,加强政策制定、市场改革与认知培养,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2021年是中国“双碳”目标实施的开局之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文称《意见》),提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确定了“碳达峰十项行动”。意见和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双碳”工作的政策体系在加快构建。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统筹考虑各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发展迫切程度、国计民生关注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治理成本及难度等多种因素,谋划实施最优的碳达峰与碳中和路径。《意见》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其中“节约优先”原则强调,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笔者认为,优化碳排放机制、实现“双碳”目标可以从碳排放的生产源头和消费端入口的管控入手,加强政策制定、市场改革与认知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和正反馈循环,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首先,强化源头管控措施。实现对碳排放有效控制最基本的途径是从碳排放产生的源头发力,强化相关管控力度,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碳中和的主线是碳排放源头的变革,没有针对供给端的管控作为基础,消费侧的应用也将无从谈起。然而,当前制约碳排放主体减碳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低碳生产技术、提供低碳产品的成本会升高,产生绿色成本溢价,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竞争力。故而,降低绿色溢价成为激励碳排放主体减碳积极性的关键。

从供给端出发,降低绿色溢价主要包括两个载体,即增加碳排放的成本和降低低碳能源、技术的使用成本。一方面是提高碳排放成本,即国家采取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并举的形式进行引导,推动企业出于资金节约目的而采取低碳减排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主要是利用法律法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制裁,比如确定排污总量控制指标,设定环境排放标准,治理高污染企业等;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则通过市场对污染物定价,将工业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比如完善碳税体系,建立健全碳交易体系,完善配套设施与金融市场等。

另一方面是推进碳排放技术改造,降低低碳能源、技术的使用成本。如果降低绿色溢价完全依赖化石能源成本的增加,就难免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也就是说,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激励企业碳减排的核心。从行业角度来看,传统行业低碳转型是必由之路,以石油、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依赖的企业将会逐渐丧失市场份额,而新型能源企业则将在未来逐步成为主流,光伏发电、氢能生产、核能应用等领域将成为行业转型的转折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传统能源企业要以碳中和为契机,围绕核心业务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拓展低碳转型的解决方案,选择与研究机构、专家等开展合作,确保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在降低内部核心业务碳排放量的同时,企业有必要加大碳捕集等“负碳”技术的研究,以降低绿色溢价。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各生产环节碳排放,落实产品生产各个过程碳责任,从而更为高效地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推进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企业更应利用好自身优势,研发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倒逼行业低碳技术转型。总体而言,技术创新无疑是企业实现碳中和赛道上的关键点,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将引领行业实现低碳与效益双赢。

第二,完善消费端入口管控体制机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目的是形成产品,产品的最终流向则是消费者,因此针对碳排放的入口管控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端进行优化。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全社会积极开展低碳消费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碳减排的认知能力。低碳消费始于消费者的意识和觉悟,没有消费者自身改变的能动性,就不会有低碳消费的转化。低碳消费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措施能够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态度,从而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和行为。此外,入口管控相关办法的制定可以参考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的形式,推出低碳消费积分兑换服务,对低碳产品提供消费补贴和优惠活动等,兼顾消费者在经济与心理上的双重收益,从而更有效地强化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愿,促使其选择低碳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

最后,建立生产端源头管控与消费端入口管控的联动机制。在做好源头管控与入口管控的基础上,要建立两者的联动机制,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碳排放改革与消费者认知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增进全社会对绿色溢价的认可度。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碳减排的主体,在促进低碳消费的起步阶段,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低碳消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分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企业对低碳产品进行投资,推进低碳消费。企业作为低碳消费品的提供者,其低碳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能够增加市场上低碳产品的可获得性,推动消费者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还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选择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从而扩大低碳产品市场,更好地推进能源供给端的低碳改革,最终实现碳排放管控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