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访谈:我们和刘慈欣聊了聊童年、启蒙和少儿科幻丨南周头条播报

责任编辑:周凡妮 实习生 黎佩佩

*点击播放,收听本期南周头条播报·独家(原声)访谈刘慈欣

南方周末:在你自己的成长里,在15岁之前其实没有一个少儿科幻阅读的经历,除了《地心游记》这种之外,其实没有科幻的陪伴?

刘慈欣:没有,我童年只读过那么一本(科幻)书,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才陆陆续续读到别的。

南方周末:那个幻想的年纪已经过去了?

刘慈欣:没有过去,那会儿还算是一个少年时代。我上初中的时候已经能看到很多科幻了。

南方周末:所以它还是能参与到你的童年里面?

刘慈欣:对,特别是对科幻高潮的时代,其实是比一般的幻想要来得晚的,像15岁左右正是一个人对于科幻的想象最活跃的时代,因为在那之前,他的那些想象力可能不是基于科学的,那个时候知道的科学不太多,科学也没有激发他的想象力,所以他要等到一定的岁数之后,对科学技术大致的东西有一定了解的话,才能达到科学幻想最旺盛的一个时期。

南方周末:所以今天我最开始的想象和好奇是,因为今天的孩子他的阅读面也好,他接受的东西从创作这一端也可以重新定义所谓的少儿科幻,还是说原来的定义,符合他们认知的那个一整套仍然是有效的,有没有必要去更新少儿科幻的内涵?

刘慈欣:首先他以前的那些肯定有效,因为你说的这个阅读面广,还有见识广,也有一个年龄范围问题,少儿科幻从最小的少儿,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的,即便是初中需要重新定位,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得按照以前的这种定位,对吧?另外,确实你说的也对。现在不光是少儿科幻,所有的少儿文学与以前相比都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在哪呢?以前的少儿文学也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会避免一些负面的、黑暗的东西,但是现在的少儿文学会直面这些东西。比如说很多的童话是很黑暗的,甚至黑暗到有点变态。

科幻小说也是这样,这种描写范围的扩大,它的功能就是让孩子们能够真正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不只是有美好的东西,还有很多黑暗的东西,你要为迎接这些东西做好准备,这也是有它的意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