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仪式感和王一博,那些年轻人的新选择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汪曾祺在《人间滋味》中提及国人对“吃”的重视和热爱。东方文化里,一蔬一饭不仅是对味觉的满足,更是对情感的填充。北方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朴实、形象、生动:饺子祝愿远行的商人手握元宝,财运亨通;面条则期盼归来的亲人长久团圆,再不受分离之苦。

国人一贯看重饮食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八大菜系的制法已经日臻完美,饮食门店亦不断贴合当下社交场景,将火锅、烧烤、海鲜等品类分支做得亲民且标准化。但身处高速运转的都市齿轮上,如何能够在无数个没有“社交”的日常生活里吃好一顿饭,竟成了年轻人最简单也最困难的决策。

一个人,能不能好好吃饭?

28岁的上海猎头沈璐推开家门,客厅墙上的挂钟告诉她,现在是20点13分。她亮起的手机屏幕还停留在和候选人微信聊天的界面,对方问,她推荐的这家企业一般几点下班,会不会经常性OT(加班)。

“不会太晚,但7点前后是常态,行业基本如此。”沈璐飞快敲击屏幕,又补了一句,“企业不提供食堂,但会有一点象征性的餐补,可以叫外卖。”

隔了好一会儿,候选人没有回复她,但沈璐顾不得再多说什么,独自居住的她需要专心考虑自己的晚饭了。“自愿加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上班族中已是不成文的共识,如果一份JD(工作内容介绍)保证员工每天18:00点前一定能走出办公室,沈璐表示,仅凭这点就能吸引到一大批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020年末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上海的单程平均通勤耗时为42分钟,这意味着大多数年轻人的晚餐时间至少在19:00以后。

“以前我一直叫外卖,但是时间久了也有点‘腻’,选不出特别想吃的。”彻底让沈璐放弃外卖的则是一家位于大型商场B1层美食区的知名餐馆,这家店的主打菜品是以高品质黑猪肉为原料的湖南小炒肉,迎合职场年轻人“高效干饭”的需求,沈璐到店吃过两次,的确味道很好。但当她再订这家店的外卖时,“打开饭盒的一瞬间就惊呆了”,沈璐自嘲地笑起来,“你都不敢相信,小炒肉里基本就没有肉,整整一盒辣椒59块钱。当时我就气得把外卖软件给卸了。”

但沈璐对于“吃饭”这件事仍然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吃得快,又要味道好。都市人群总是在和时间赛跑,在职场要效率,在饭桌要便捷。沈璐最新热衷的晚饭组合是自煮火锅,牛肉、藕片、笋尖、豆腐……只要15分钟就能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饭,“也就卸个妆的工夫,放在那让它自己煮就行了。”

居住在上海西南角的IT工程师赵康曾经面临过另一种吃饭的困境,他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就职于一家金融企业做CRM系统的开发。

远在沈阳的母亲每周都会给他打电话,开场总是“灵魂拷问”三连击:吃饭了没有?吃的什么?跟谁吃的?

“其实父母并不是真的想问你吃了什么,”作为职场人的赵康能够理解父母的焦虑,“他们是想通过吃饭这件事来推测你更多角度的生活状态,比如——工作忙不忙,有没有和同事处好关系,最重要的是确认你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独立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放心。”

在中国式家长的含蓄和委婉中,吃饭永远是维系亲子感情不变的话题。但单身青年的生活往往让他们担忧。“正常来说,晚上是不可能自己做饭的。”赵康说。考虑到经济状况,这名初入职场的26岁年轻人租住的是一间老公房,街道居民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作息时间早,菜市场每晚7点准时关门,下班的时候什么都买不到了。

即便时间允许,赵康也仍然觉得自己做饭性价比不高。“买汰烧”加上洗锅刷碗打扫卫生,至少要耗费1小时,但真正吃饭的时间只有10分钟。每个职场人或许都能深切体会到,夜晚这真正属于自己的1小时是多么珍贵。

赵康也和几个同事组成了“饭搭子”,但并不是每天都能顺利成团。“一方面大家都有各自的项目要忙,吃饭的时间不一定能碰到一起,经常谈个需求饭点就过了。”赵康顺口吐槽,“另一方面,商场里的餐厅对我们这种赶时间的人来说很不友好,从排队到上菜都至少半个小时。”

一个人生活也需要好好吃饭,这是远在他乡的父母最起码的希望,也是“95后”年轻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最近赵康和同事们迷上了速食干拌饭,只需要倒点热水,等上七八分钟就能吃饭了。最受欢迎的味道是传统的红烧牛肉,以及很有地区特色的瑶柱香菇。这种只需要冲泡就可以食用的快捷餐品,陪伴年轻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加班的夜晚。

“每次熬夜打更新包,还有上线之后等业务做测试的时候,大家就开始集体拌饭了。那个场面很好笑,但的确很温馨。”赵康的声音十分坚定,“你就会觉得,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想吃口热乎饭菜的时候,随时都能吃得到,也算没亏待自己。”

的确,每餐饭都需要“不亏待自己”。不仅是向故乡的父母寄出的独立宣言,也是给自己心里埋下的一份慰藉——人在漂泊,生活却可以安定。冰冷的城市给每个年轻人最大的归属感,莫过于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

寻“味”中国

国人对于吃菜和做菜自有一套极高的执行标准。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不仅视美食为最高享受,还认真记录游历各地时吃到的菜品,将四十年的美食实践汇成一本菜谱《随园食单》。

爱吃的人按捺不住复刻食谱的冲动,著名美食家蔡澜曾与“镛记”按《随园食单》记载的菜谱,复刻熏煨肉、蒋侍郎豆腐、童子脚鱼等若干菜式。老饕的乐趣不仅在吃,更在“做”,在厨刀与砧板的碰撞中,捕捉字里行间跨越了历史的烟火气,两个时代的美食家通过一本食谱得到了精神的交汇。

年轻一代则在追寻“正宗本源”之味的路上不断探索。在潮人汇集的视频平台bilibili上,以“复刻美食”为主题的投稿有上千条,其中最受欢迎的up主,仅单条视频就有超过700万的播放量。从《红楼梦》中被无数人竞相复刻的“茄鲞”,到看似简单却工序无比复杂的名菜“开水白菜”,重现美食应有的味道,是潮人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味觉的代际传承。

“一道菜的成败极大程度取决于调味,所以各种调味料的组合搭配非常重要,用量和品种都要考虑,否则做出来就不是那个感觉。”李炜说。他每天都会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说按照他的视频做了菜,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个味道。

距离家乡绵阳1700公里外的北京,李炜过着一种相对自由又压力巨大的“食尚”人生。作为一名美食up主,做菜是他的热情所在,但持续产出原创内容就是一种必须倾注极大精力的工作。他的单条视频播放量大约在10-15万之间,每条关于美食复刻的内容为他带来大约2000名粉丝,多数是想要获得一些可视化、好上手的“视频教学菜谱”。

“但多数人很难复制,因为年轻人不太烧饭,家里没那么多种调味料。”李炜表示。专业厨师的调味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无数次的练习才熟能生巧,用什么料也有讲究。

炒制商用的火锅底料会用到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甘草、白蔻等二十余种香料,绝对无法在家庭里复制,有些不常见的香料年轻人甚至不认识。“所以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当需要在家里煮火锅时,一定会去买成品火锅料,我自己也会买。”李炜说。哪怕美食up主也不会选择自己在家炒火锅底料,无论是对时间还是技术的要求,都不是合理的选择。

年轻人们跃跃欲试的可不止是火锅,从酸菜鱼到小龙虾,每种味觉体验丰富的菜品都能给食尚达人们留下创作的空间,尽管厨艺往往不能胜任。流量大厨“美食作家王刚R”的每条视频里,都有无数条弹幕反复在说,“谢谢,学废了”“宽油劝退”。

复合调味料的出现,带给了这些想下厨又不会下厨的年轻人一种新的烹饪体验:食材自己处理,调味则交给标准化的预制料包,既保证了食材的卫生健康,又可以兼顾口味。在快节奏的饮食文化下,厨房需要给年轻人保留这样一种仪式感——也许技术并不好,但亲自动手的乐趣会增厚成就感和幸福感。一份恰到好处的酸菜或番茄汤底的调味包,可以帮助他们更快上手,也更加贴近记忆中的味道。

无数年轻人在自家的“小厨”里摇身一变成为“大厨”。身为美食up主的李炜也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每周都要推送一条新的做菜视频,但日常生活里他还是更常使用简单易操作的复合调味包,丰富他“一人食”的餐桌。李炜向我们展示他最常吃的“筷手小厨”酸菜底料,这是他这个旅居北方的绵阳人始终最爱的一道菜,也是他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来自妈妈厨房里的味道。

“王一博”们的新食尚

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吃饭的诉求,是要“让复杂变简单”,无论自煮火锅、冲泡饭等等速食成品的诞生,还是火锅底料、蘸料包一类复合调味品的快速扩张,都是市场敏锐捕捉年轻人的需要,进而做出的大跨步探索。近年来,随着速食品领域的市场竞争结果渐成定局,“颐海国际”以昂扬的姿态浮出水面。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颐海国际的名字可能稍显陌生,但提到它在餐饮领域的小伙伴,则是另一种知晓度。作为海底捞火锅的底料供应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不同口味海底捞火锅底料都由颐海国际出品。

新冠疫情以来,餐饮消费场景更多地从餐厅外食转向家庭烹饪。为应对年轻人对卫生、健康、快捷、简单等多方面的高标准,颐海国际也不断完善其产品矩阵,除了已经成熟化的火锅底料、火锅蘸料,还推出了各种复合调味料,以及自煮火锅、干拌饭、冲泡粉丝、自热米饭等方便速食,并以“筷手小厨”的全新品牌形象,跨过B端餐厅,直接走向C端消费者,刺激全新一代的味蕾需求。

如何让美味变简单?

“筷手小厨”给市场开辟了一种新的理念——享受美食并不一定要去餐厅,十几分钟的家庭烹饪也可以做出媲美专业厨师水平的成品。绕过等位、点菜、店面租金、人工费用等等对食物的附加消耗,多元化的方便速食,正在以一种时尚的形象迅速走近年轻人,给餐饮领域带来耳目一新的消费体验。

敏锐的消费者已经注意到,在颐海国际所出售的复合调味料上,“海底捞”的logo已经被替换成“筷手小厨”,这一品牌上的“解绑”也明确地传递出颐海国际的价值观:美食就该直接和消费者对话,用最短的时间。

2021年,“筷手小厨”官宣了其首位品牌代言人王一博,这一选择背后,是品牌与年轻消费群体靠近的思索。这位仅有24岁的年轻人,是近年来内娱首屈一指的“顶流”,在舞蹈、表演、综艺、赛车等多个领域的表现都极为出色。透过王一博,年轻人看到了有无限可能的自己,而“王一博们”也已经纵身于餐饮消费新格局中。为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口味与便捷的饮食体验,是“筷手小厨”做出的清晰表达。

(文中沈璐、赵康、李炜为化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