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有多强?带你看看海陆空之王

“基建狂魔”大揭秘。

责任编辑:戴春晨

“双11”尾款人疯狂过后,还没来得及休整心情,#你的快递已坐上高铁飞驰而来#已登上话题热搜。

交通基础设施被喻为“经济动脉”,输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企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改变这个世界。

被网友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交通到底有多强?

今天,我们走进“宜商九考”的基础设施篇章,通过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四种方式的运输/吞吐量、联通城市等数据,衡量中国57城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度,寻找海陆空的王者之城。

一横一纵,广州加冕

毫无疑问,在交通完备度的区域竞争中,东部地区完胜中西部地区。

57城中的“交通王者”沿一横一纵分布,“纵线”为沿海地区,“横线”为长江。榜单上的前十名,有六座沿海城市,分别是广州、上海、天津、宁波、青岛和唐山;而重庆和武汉靠长江水运优势,突出重围,位居第六和七名。

从城市群来看,“交通王者”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领衔珠三角城市群,深圳以两名的位差落选十强。

在公路货运量,广州是深圳的3.5倍,是北京的4倍。这或许与广州的快递业务量有关。

在“双十一”备货的事情上,广州如果称第二,没有城市敢称第一。这座拥有千年商贸历史的城市,如今依然拥有睥睨全球的服装产销体系和庞大的美妆产业链。这也是电商平台的“爆款”品类,国内首个百亿销售额的“淘宝村”就诞生在广州。

作为世界级的物流中心,这里收发件成本极低,有海量的发单需求和完备的交通网络。各大电商巨头位于华南地区的仓库和货物分拣中心一般都选址于此。

在链接千家万户的数字经济指引下,城市的“钢筋铁骨”也在飞速中转流通,一虚一实,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广深两座核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善,但城市群内有所差异。佛山、东莞排名稍后,对广深依附性较强。这也跟城市间距离近,港口、航空的强外部效应有关。

我们基本上可以下这样的判断:城市的交通优势将越来越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立体式交通网络,进入突破行政边界的“无界时代”。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长三角城市群。只有上海进军前十,而苏州企盼已久的机场迟迟未到,也是考虑航线交错、城市需要等综合原因。

相较之下,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京津冀城市群表现最为突出与均衡。

天津、唐山、北京、石家庄四市综合指数位于均前十,且各有优势领域:唐山港、天津港吞吐量世界前列;石家庄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北京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联通最多数量的国家与地区。

最后看中部城市与成渝地区。

长江水系沿岸的重庆、武汉两城交通方式最为综合,是集海、陆、空为一体的中西部两大交通枢纽。以重庆为例,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此交汇,3000吨级船队溯长江而下直至太平洋。成都、西安等城市也不甘示弱,争先建设第二机场,剑指国际航空枢纽城市。

中部陆运之王,武汉还是郑州?

陆运交通的前三甲,属于天津、武汉和石家庄,与武汉力争中部交通枢纽的郑州仅位居十九名。

这与报告指标体系不无关系。我们用铁路、公路两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来衡量城市的陆运基础设施情况,更偏生产经营,而非运输线路、联通城市等连接数据。

这也就是说,研究团队看的是城市将交通网络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从互联互通来说,武汉和郑州均建成“米”字型铁路网,四通八达,区位条件优越。但是从经营数据来看,武汉2019年铁路货运量8186万吨,是郑州的6倍;公路货运量41778万吨,也较郑州高10000吨有余。

很久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较高,运输大宗物资的“主动脉”——铁路及其货运量被喻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虽然传统工业在向现代制造业进行脱胎换骨的裂变升级,该指标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式微,但在产业结构上依然有迹可循。

2019年,武汉工业增加值4.54千亿元,约是郑州的1.5倍。这和工业基础有关。建国以来,武汉主要发展重工业,如武钢;郑州主要发展轻工业,是当时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

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新时代的当下,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成为两座中部大城的共同赛道。从汽车产业集聚来说,武汉略胜一筹,而谁先把握新能源的风口,实现真正的超越,还有待时间证明。

在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的“双城记”也值得一看。

交通的互联互通,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最基本的前提。自2015年开通运营成渝高铁,西部“双子星”的关系越发密切。

在国际运输中,同属于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城市,重庆与成都积极推进融合共享,2020年7月,两地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和物流合作备忘录》,明确将推动两地中欧班列集结点、场站、仓位、货代、运输和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

同时,双城中欧班列常态化、高频率运营,可以吸引周边省市的产品来此周转,为更大范围的货运集散打下基础,成为欧亚大陆的贸易中心门户。

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海运的“锅”?

在中欧班列之外,更通用、成本更低的国际运输方式是水运。我们用2020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含沿海港与内河港)来衡量城市水运便利程度。

数据显示,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含舟山港)以绝对优势列居第一,约占全国的8%,之后依次为上海、唐山、广州、青岛、苏州等。

远洋巨轮载着数以万计的集装箱,踏浪而来。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外贸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港口建设与经营至关重要。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海运承担了我国约9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在我们观测的57城中,外贸进出口与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城市也有一半吻合。

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小商品城,每年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售2600亿个小商品,已成为中国外贸经济的重要窗口。

奥运冠军杨倩的“同款发卡”上热搜后,很快就能从200公里外的宁波舟山港启航,发货全球。

而义乌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与便利的海运密不可分。大型港口的辐射效应强,经济腹地广,更多周边城市可以共享港口外部优势。

从发货地到港口需要其他交通方式配合,此时就会涉及多式联运,同时促进城市群的密切往来。长三角城市群则是其中典范。

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上海、南通、盐城、连云港、苏州和宁波的港口和支线铁路的关键环节,重点进行港铁联运建设。

2020年4月,“扬州东—连云港港”港铁联运班列顺利发班,填补了江苏省内没有港铁联运班列通达连云港海港的空白;针对疏港铁路发展不足等问题,上海重点构建南通、杭州和湖州方向的铁路,推动公路的中短距离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方式转移;海铁联运发展相对成熟的宁波舟山港,更多是带动长三角区域其他港口的协同发展,并辐射到内陆港口,例如嘉兴、温州、台州和浙中。

多式联运也在为长三角地区的深层融合不断助力,对各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来说,值得借鉴。

将视角拉到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领先城市,均地处经济较为活跃的沿海地区。

24座万亿级GDP城市中(含准万亿东莞),9座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年货物吞吐量超10000万吨的大型沿海港口;19座城市有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含沿海港与内河港)。

这意味着,水运的便利与否,或许是造成沿海和内陆经济呈梯级差异的原因之一。南北方区域分化也同理。

为了增加水运方式,河南在积极谋划黄河的内河航运。据规划,黄河两岸将建设以郑州港为代表的8个港口,承担旅游客运、货运等功能。

相较于水运对区域条件的依赖,航空运输则能摆脱限制,为内陆与世界的联通,编织一双翅膀。

成都的“隐形翅膀”

对于高附加值产品来说,最敏感的并不是运输成本,而是时间成本。

海运优势造就了东部城市长久以来的发展先机,但在全国产业升级的新时代革命中,拥有快速接轨世界的能力,是城市崛起新的要素。个中关键,就是空运。

我们用202民航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机场连通国家和地区量、机场连通城市四个指标,来衡量城市的航空运输完备程度。

数据表明,上海、北京和广州位列前三,成都超过深圳居第四。

此外,成都、西安、重庆、昆明等四座中西部城市进军前十。这意味着,内陆城市改变对上海、天津、唐山等港口城市的依赖,通过空运直接融入全球贸易和产业链条当中。

相较于海运和陆运,空运的成本高、时效更快,适合运输高附加值的商品,比如手机。从某种意义来说,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应的是空港经济的崛起。

我们发现,57城的空运优势,与第三产业占比和GDP有着正相关性。换句话说,高附加值产业与城市空运能力,互相需要,互相成就。

以郑州为例,富士康落户郑州时,专门选址于新郑机场旁的空港经济区,以无缝对接飞机货舱。目前,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同时吸引了上下游的70余家企业,智能手机产业链已成规模。

在生产加工、产业集聚之外,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向机场聚拢,商务、休闲等更多城市功能丰富起来,临空经济区渐渐形成,实现从“城市的机场”到“机场的城市”的转变。

如今,临空港经济区成为趋势,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天津、杭州等数十个城市成功获批。

对很多城市,尤其是内陆地区来说,临空经济区将成为高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超级“buff”,助其高效、快速融入世界贸易流通之中。

航空第四城成都就是典例。

6月30日,天府国际机场投用,成都成为继北京和上海后,内地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双机场时代,成都将有更多空间与潜力,在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可穿戴设备等临空产业精进。

高速发展的空运,为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更多内陆城市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入全球百姓家。

从曾经辉煌的海运时代,到如今已成规模的中欧班列,再到12小时航空联通全球,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宜商之城”研究团队:

统筹:姚伟新、孟登科

执行统筹:戴春晨

指标模型编制:戴春晨、郭倩倩

数据挖掘与处理:黄艳欣、郑璧薇、苏经俐、孙楠欣、徐红梅、王静、郭晨杰、杨晓鑫、龙晓旭、齐楚、刘玮钰、陈晓楠、葛安娜、田也、邓玥、吴杨、程瑜婷

数据分析:戴春晨、危昱萍、郭倩倩、邓丽萍、吴杨、葛安娜、刘玮钰、邓玥、陈晓楠、王静

章节执笔:郭倩倩、陈晓楠

可视化:白桦、邓丽萍

网络编辑:邓丽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