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来:从缝隙到路径,四叶草堂的社区花园实践

“就是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大家一起种东西’,利用社区的边角隙地,不花钱,或者花一点点钱改善环境。”刘悦来和他的团队从边角缝隙开始,走出了一条由社区花园推动社区营造的路径。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1年10月29日上午8点多,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兆新村第七社区的何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小儿子下楼,步行五六分钟,来到隔壁凌兆新村第五社区的社区花园,这里是首届东明路街道缤纷社区花园节的主会场。包括这个花园在内,共有70个大大小小、类型不一的社区花园在10月最后一个周末全面启用,覆盖整个东明街道。

“这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覆盖整个街道的参与式社区花园规划、建设活动。”活动主策划人之一刘悦来是一位景观设计师,也是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的负责人。

2014年他和范浩阳、魏闽两位建筑师一起创办了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下称“四叶草堂”),如今已发展为一个三十多人的团队。三个发起人各有分工,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刘悦来负责科研和实验,他的理论研究和方向支持让四叶草堂的实践从全国众多类似的组织中脱颖而出,但他开口介绍他们这些年做的事却不用大词——“就是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大家一起种东西’,利用社区的边角隙地,不花钱,或者花一点点钱改善环境。”

刘悦来和他的伙伴们在上海直接规划营建的社区公园已有一百二十多个,通过培训赋能,指导社区居民自己建设、维护的花园则有七百多个。他和团队完成的项目多次入选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编的《上海手册》。

预计2022年春天,由刘悦来和他们的四叶草堂团队支持的当地社区居民,将在广西南宁推出1000个老旧小区改造花园“老友花园”。

一位景观设计师,两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设若干“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公园,原本算不得什么稀罕事;三个有理想情怀的专业人士,因为对环境伦理的认知,想要提供一个与主流市场有差别的营造方案,自掏腰包前期投入两百多万实验推广也不算稀奇;然而三个人“端着金饭碗要饭”,整天忙不迭地跟社区居民、街道管理人员打交道,几乎变身“社会工作者”,一做就是七八年,把一个“乌托邦”一样的职业理想,从零到一,在边角缝隙中落地,一点点突破拓宽,直至走出一条由社区花园推动社区营造的成功路径,一个试点一条街道一个城市地逐步推广,并且做到现在还“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了”,这实在是鼓舞人心。

如何在家门口创造一个公共空间

自2019年开始,在东明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四叶草堂团队的合作引导下,东明路街道的居民们开始参与到社区花园的改造和建设中。何女士说,这座位于居委会旁的花园原来更像一个“灌木丛”,蚊子特别多,有些居民下来遛狗,还会让宠物在树丛里排泄。因此,何女士一直不太愿意让孩子来这片空地玩,更常带孩子去附近金宜广场的室内儿童乐园。

花园改造团队在何女士一家居住的第七社区拉了个群聊,希望居民在群里提出自己的想法,还号召孩子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花园。何女士说,那段时间大儿子每天在家里给花园画设计图,“画得特别起劲。”而最后,改造团队确实采纳了儿子的一项设计——“他说花园应该有一个门,一个白色的圆形的拱门,现在那个门就在那儿了。”

原本一片杂乱的树丛,现在是一片整洁的空地,周围陈设着长椅和凉亭;空地一侧建起一片专供孩子玩耍的游戏场,新增了沙池、小型足球门和跷跷板等游乐设备,宽敞而整洁。

▲上海浦东首届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节,改造后的游乐场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图/陈必欣

何女士的大儿子周五一早就问妈妈是否给自己提前请好了假,生怕错过“我们的花园节”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