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肺癌日丨钟南山、郑劲平呼吁关注家庭呼吸健康

“对于医学而言,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重视健康,然后再谈重视医疗。”已经84岁的钟南山院士说,“(医学进步)要解决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直在现实场景中被细化。疫情面前,它是“什么是有效的防控措施”“怎样维持情况平稳并逐步开放”。而在进行呼吸科临床研究与诊疗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还有一个他期待解决的问题:

“让老百姓觉得,(疾病的)早期干预是重要的。你的健康,自己要负责任。”

看见呼吸健康

2015年年末,一篇刊登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展示了中国在1990-2013年间240种特定原因致死率(绝大部分原因都是疾病)。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四大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造成的死亡率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广州肺癌发病率达十万分之四十七,发病率、死亡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彼时,钟南山院士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确诊肺癌的患者越来越多了。而更加残酷的是众多肺癌患者所面临的现实。“我们发现很多肺癌患者都是出现症状后才去检查,已经是晚期了,治疗的效果比较差,五年的存活率不超过15%。”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背后,是大众对于肺癌的认知缺乏与低重视程度。

肺病起病隐匿,患者很难通过早期的症状有所辨别。“比如最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一期、二期没有什么症状,患者赶公共汽车、上楼觉得气接不上来,这个时候再去找医生,已经很晚了,只能缓解症状。”

医学的进步不是靠跟从,而是研究与突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仍是针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之时,钟南山院士意识到肺癌的筛查对于早期患者已经刻不容缓。

在当时,通过CT影像学技术检测肺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钟南山院士与团队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国际研究后,发现低剂量螺旋CT也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同时节省成本。由此,肺癌早筛进入社区的可见路径徐徐展开。

2015年年末,钟南山院士发起并促成“爱肺计划”,以广州越秀区为起点,为50岁以上的人做肺癌筛查。在2019年年初,参与筛查的人数达到了四千五百,而其中证实肺癌早期患者比例超过1%。“这个比例非常高。早期治疗,病人只做一个小手术就好了,但到了中晚期,不但他自己,全家、单位都会累及。”

在钟南山院士的从医生涯里,始终不变的是“首先重视健康,再谈重视医疗”的认知。他说,“有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考虑到做什么建设、做什么工作,但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什么都谈不上。”多年来,这也是他对于自己的要求。

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在医疗发展努力减轻患者病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当下,钟南山院士呼吁将更多目光投向未被发现的肺病潜在人群。疫情发生之后,人们对于呼吸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以健康为中心”逐渐代替以治疗为中心”,成为众多医生与临床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攻克肺癌需要无数医生与临床科学家的努力,而建立“早诊”意识,迈出“早筛”步伐,是当下中国走出的有效路径。

“登人家没有登过的峰,只有这样才叫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是钟南山院士一直以来的目标。

被忽略的呼吸隐患

实验表明,在15平方米的房间里点燃两只烟,房间里的PM2.5浓度大于500微克每立方米,而按照空气质量等级划分,这个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严重污染”的临界值。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郑劲平教授时常会提醒患者,呼吸系统有别于其他系统,尤其处于封闭的环境时,要格外注意。“我们的呼吸是跟外界的空气相通的,呼吸的开放性,也容易让肺暴露在危险之中。”

而这样的危险可能存在于一些不会被注意的隐秘角落。他曾经的一个病人因为下水道堵塞,戴了手套就去疏通,但是没注意戴口罩,恶臭气体扑面而来,但在当时,这位患者没有重视。几天以后,他忽然间发现自己咳嗽咳痰明显增多,呼吸也不太顺畅了。

“细菌、病毒、真菌引起肺部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不算少数。”郑劲平教授提到,家庭场景中,大家对于有害气体的防范意识普遍较低,且封闭的环境空气不流通,有害气体难以消散,像二手烟、装修污染等有害气体就有了可乘之机。

郑劲平教授与团队在临床当中发现,不同的人可能得不同种类的肺癌,致病因素也有所不同。“吸烟的男性较多,多确诊肺鳞癌或者是小细胞肺癌,而不吸烟的女性发现肺腺癌会比较多。”长久以来,吸烟一直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随着地域、病理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潜藏的致病因素浮出水面。

另一个在家庭中容易被忽略的有害气体——厨房油烟,也让吸烟之外的另一种肺损伤因素被发现。钟南山院士提到,“烹饪和吸烟均是居住环境颗粒物主要的室内来源,其中,烹饪的占比甚至达到70%以上。这是因为,油高温时会汽化,和食物混合后,产生很多可吸入颗粒,包括PM2.5,做饭时厨房内PM2.5平均浓度会升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在“全球肺癌关注月”之际郑劲平教授呼吁普及呼吸健康相关知识,从重视生活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家庭健康习惯出发,推动实现健康宣教一小步,全民健康一大步。

目前,中国家庭在消除厨房油烟方面往往依赖吸油烟机。在我国城镇居民中,家庭吸油烟机已达到一定普及率,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认知到油烟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烹饪习惯。

很多人在烹饪过程中的一些习惯,会增加油烟暴露的风险。比如,菜已下锅,却没有及时打开吸油烟机。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吸油烟机的性能、使用年限及维护状况等因素并不重视,而这些因素都会深刻地影响厨房油烟的去除效果和健康效应。

而这些不被看到的细节,也许就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未来。

守住家庭呼吸健康安全线

现代人8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而室内污染,尤其是一些看不见的细节,造成的后果是更严重的。加拿大的研究证实,肺癌产生的第一大原因是吸烟,第二大原因是氡——一种大理石内的放射性物质。“但这些都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钟南山院士说道。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慢阻肺被纳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项计划,肺功能检查也被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而在肿瘤领域,“早发现、早诊治、早康复”的思路也融入了规划的愿景之中。

“对医疗,特别是医疗卫生、医院来说,把重点放在早发现、早诊治、早检测、早治疗,这是最高的医术,而不在于抢救了多少病人。”钟南山院士认为,这是将来“健康中国”的发展方向。

在推进了多年的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与慢阻肺科普之后,郑劲平教授总结了在肺病防治领域亟待大众了解的问题——“疾病为什么会发生?疾病发生后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和危害?诊断以后,应该怎么办?”

在室内人居这样易被忽视的微观生态中,呼吸健康的隐形杀手亟待被看见、被消除上海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发现,中青年女性长期在厨房接触高温油烟,会使其患呼吸重症的危险性增加2到3倍。

“家庭成员应该要共同关注呼吸健康,大家一起参与,这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解决方式。”郑劲平教授指出。

11月17日,时值第21个国际肺癌日,南方周末联合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方太,共同发起《家庭呼吸健康公约》,期待更多家庭、更多人加入我们,守护家庭健康呼吸的安全线,让家成为有害烟的禁地。

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所为何事,一切首先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人本身。

在多年科普宣传的努力之下,在吸烟和大气污染等宏观层面,人们的健康意识已逐步形成。公共场所的禁烟条例与公开、透明的空气质量数据,正在将人们带往一个“展望全民健康”的时代。而大众意识由“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将更进一步地阐释“健康中国”理念。

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由家庭萌芽。而我们期待,最终,我们都可以将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与健康准则,带回家庭。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