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领域的“顶流”,蚌埠住了

流行梗背后的“玻璃之城”。

责任编辑:戴春晨

这是一个造梗狂欢的时代。2020年,随着“芜湖,起飞”霸屏网络,芜湖成功“出道”;2021年,“蚌埠住了”接棒芜湖,蚌埠成为另一座“破圈”走红的城市。

在这里,谐音梗非但不扣钱,还成为了城市由小众走向大众的载体。互联网上玩梗,给人们创造解构压力机会的同时,也赋予更多城市曝光的渠道。

今天,“唯一的城”开启#城市梗辞典#专题。我们关注热梗中的城市,呈现热搜背后城市的真实面目。在嬉笑玩闹的网络狂欢中,让不为人知的城市及城市不为认知的一面走向更多人的视野。

一句“蚌埠住了”的流行梗,让安徽蚌埠成功破圈。我们发现,“蚌埠住了”自2021年5月开始成为网络热词,而“蚌埠”一词的搜索指数与“蚌埠住了”几乎呈现一致的趋势。

2021年5月-2021年11月18日,“蚌埠”与“蚌埠住了”百度指数对比(百度指数/图)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句流行梗背后,藏着一座“玻璃的城”。

在玻璃界,蚌埠有多牛?

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8.5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玻璃新材料领域创新中心,都来自这座网友们热议“蚌埠住了”的城市。

玻璃产业“顶流”之路,蚌埠如何走到了今天?

玻璃,蚌埠家的最牛

你印象中的玻璃,可以做到多薄?

0.12毫米。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薄的电子触控玻璃。0.12毫米的玻璃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的显示屏。这样的故事从蚌埠开始。

位于蚌埠的中建材蚌埠玻璃研究院,耗时60年,将玻璃从2mm做到0.12毫米,出产国内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

玻璃基板是什么?它是信息显示面板的关键原材料,液晶显示屏的“卡脖子”材料之一。

这种材料的成功研发意义非同寻常——打破了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国际巨头对信息显示材料技术的垄断。

问题来了,这样顶尖的“卡脖子”技术,为什么在看似没那么厉害的“皖C”突破?

先将时间回溯到100年前。那时候的蚌埠,没有网络热梗,没有李荣浩,比较知名的标志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妻子的娘家。

就是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因交通变迁而崛起。

蚌埠地处淮水之滨,涂山东麓,位于南北交界线。早在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曾经只是个小渔村的蚌埠,逐渐由古渡乡集,转变为皖北重镇。“火车拉来的城市”由此得名。

如今,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台高速铁路,这几条中部到长三角的重要运输线均经过蚌埠。

尽管如今的蚌埠经济地位有所下滑,但仍是安徽省乃至华北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除了铁路,靠近淮河的蚌埠也具备很强的水运能力,蚌埠位于水旱运输的交汇处,号称“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铁路、水运是蚌埠发展轻工业的两驾“马车”。

在这两驾马车的推动下,蚌埠的轻工业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有雏形,多家小型玻璃厂都驻扎于此,可生产煤油灯瓶、灯罩、玻璃杯等。

可以说,民国时代的蚌埠比合肥更加抢眼,是安徽工业近代化的发起城市。

那为什么会崛起玻璃这个行业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蚌埠家里有矿,不是山西的煤矿,而是可以制造玻璃的石英砂。

隶属于蚌埠的凤阳,是石英砂的重要产地。

石英砂是生产玻璃的优质原料。据资料记载,凤阳的石英岩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石英玻璃探明有390万吨的潜在储量。

截至2019年,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的商品购进额和销售额都位于原材料产品的首位。

有矿产有产业,蚌埠逐渐成为中国的“玻璃之城”。

1953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蚌埠玻璃院)作为国家级甲级科研院所诞生;1954年后,蚌埠一度成为安徽省起步最早、发展较快的玻璃生产城市之一。

那时候全厂职工有三千多人,拥有总熔化面积为128m²的玻璃熔炉4座,年生产各类保温容器750万件,玻璃瓶罐3万余吨。

1954年12月,上海私营大盛玻璃厂、大通热水瓶厂实行公私合营后迁蚌,成立公私合营蚌埠玻璃厂,翌年投产。

自此,蚌埠玻璃厂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

喻女士是蚌埠老玻璃厂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车间瓶胆玻璃的制造工序,她在1991年进入玻璃厂工作,一直干到了2004年玻璃厂倒闭。

她回忆起在玻璃厂工作的那段岁月:“我刚在玻璃厂上班的时候,是蚌埠玻璃厂正辉煌的时候。我们那个厂光员工就有三四千人,一人在厂,全家光荣。厂里什么都有,图书馆、员工宿舍、食堂、洗澡堂,甚至还有下辖的学校,绕着厂走一圈一小时都走不完。逢年过节就发东西,还会组织一些歌舞比赛。”

这段光辉灿烂的岁月,是很多蚌埠玻璃厂职工的共同回忆。

但进入新世纪后,蚌埠的玻璃企业遭遇了巨大挑战。

环境污染大,加上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技术流失严重和职工队伍冗余,一些玻璃厂先后倒闭。

2004年至2006年期间,蚌埠数家玻璃厂倒闭,玻璃产业一度面临困境,“玻璃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解法。

这样的困境怎么破解?蚌埠走上了技术转型道路。

高技术含量的“玻璃森林”

在“万物皆显示”的时代,玻璃与5G、虚拟现实等显示产品都能得到很好的结合,这对蚌埠的玻璃产业来说或许是个发展契机。

但相比合肥和广州,蚌埠如果想在显示产业上大展拳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州布局新型显示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2020年,广州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相关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2022年建成“世界显示之都”的目标已近在眼前。

为在竞争中取得先机,蚌埠从产业集聚和创新人才两方面加快了技术转型的步伐。

蚌埠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郑睿/图)

产业集聚是打造“玻璃森林”的第一块基石。

在特定区域范围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产业、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等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能使专业化分工得到发展,通过生产链的分工细化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及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从而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打造竞争力与影响力。

2000年,蚌埠玻璃院进入中国建材集团,并在上海改制成立中国凯盛国际工程公司;2014年12月,中国建材集团在北京注册成立凯盛科技集团公司,蚌埠玻璃院成为凯盛科技的核心企业。

经过十多年的一系列改革,蚌埠玻璃院实现了从科研院向科技型企业集团的华丽转身,成为全国综合型领军企业。2016年,蚌埠玻璃院实现产值56亿元,综合业务收入突破180亿元。

要搞好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夯实人才基础,建立由高端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

优秀的人才团队是蚌埠打造“玻璃森林”的根本保证,想要争做世界第一,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吸纳创新型人才。

5年来,蚌埠玻璃院人才总量增长了2.5倍。

美籍华裔徐根保博士,担任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蚌埠玻璃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功能玻璃材料研究中心,同时还有以美国新泽西研发中心、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为依托的百名博士创新团队。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光有科学家还不够,从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中,高级技工也不可或缺。人才的结构性缺失问题正掣肘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意识到这一点的蚌埠开始加大力度吸引各行各业人才。

2021年4月,蚌埠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园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工作实施办法》,计划5年内新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50个,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00名,引育产业振兴人才2000名。真金白银的政策,对蚌埠玻璃产业吸纳优秀人才也是利好的。

民国时期在蚌埠种下的玻璃“种子”,如今正在成长为一片“玻璃+产业森林”。

在这个全新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中,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有效破解了蚌埠本土创新资源有限的“痛点”。

以中建材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正带领着中国制造的玻璃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园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工作实施办法》

https://rsj.bengbu.gov.cn/xwdt/tzgg/8794691.html

2.新华网-打造玻璃工业奇迹的“蚌埠密码”

http://m.xinhuanet.com/ah/2018-10/15/c_1123557258.htm

3.王运宝.“千亿硅谷”:蚌埠新兴产业的谋与策[J].决策,2017(12):60-63.

4.陈锡瑶.蚌埠玻璃厂如何走出困境[J].经济师,1995(12):46-47.

5.曹煦.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中国玻璃已从“跟跑”变“领跑”[J].中国经济周刊,2018(13):82-83.

可视化|白桦

(头图/新华社)

网络编辑:邓丽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