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凝聚向善的力量

1125日,南方周末第二届筑梦者公益大会举办。 腾讯基金会灾害救助项目负责人曹帆针对大会年度议题之一的“互联网公益”分享《用科技凝聚向善的力量》。她提到,在应急救灾里面,从社会动员,到视频号直播,到新闻专题,到救援的筹措资金、信息聚合等等,数字化能力在救援当中正在广泛地应用。这也是互联网在过去十几年里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沉淀,到现在越来越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是腾讯基金会的曹帆,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用科技凝聚向善的力量》。

今年河南的水灾、山西的水灾,包括现在东北正在面临的雪灾,大家都希望看到我们用技术的力量在公共应急事件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接到这样一个题目需求的时候,我还有一点为难。

因为我刚和一个朋友在讨论“数字技术和救灾”这个课题,那位一直在做救灾的朋友跟我说,当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大家就讨论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来解决救灾无序的问题。今年的河南水灾,大家复盘的时候还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解?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解决?

今天我想换一个视角。可能这是一个不好解的题,但我想抽离出来,从人的视角看一看这个题目如何解——科技怎样来推动救灾力量的发展?

 

牵起腾讯全员的救灾时间线

给大家看一个时间轴,以河南水灾为例,整个腾讯基金会以及腾讯公司的救援时间线。

“7·20”水灾当天开始,腾讯就宣布捐款1个亿支援河南水灾。当天腾讯的各个产品线就联动了起来:720日腾讯文档,21日腾讯问卷、企业微信、腾讯出行小程序,等等。其实这个时间轴最关键的地方在一个星期的时间。

大家知道腾讯是一个很大的互联网公司,有很多的产品。在这个时间轴里面,我们还无法列举完所有参与救灾的产品。那么有一个问题,这么多的产品、背后这么多的人,是什么在推动这么多的产品一起助力救灾?这里我想留一个小的悬念,作为一个思考的问题。

我有一点个人的感动。这个是腾讯公益平台上在河南水灾当中,全国一千万用户爱心援助的截图。

7月20日当天晚上1014分,第一个项目上线,15个小时之后捐款额突破1个亿。为什么我会感动?讲一个小插曲,720日那天我在执行腾讯基金会对河南的救援行动,同时我本人就是河南郑州人。在那天下午快下暴雨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到后来我发现这是灾情的时候,也很恐慌。大概到傍晚,我和我的家人失去了联系,整个晚上没有消息。那个时候我和我家失去了联系,一个很大的隔阂把我们隔开了。

从晚上上线这个项目开始,我看到有不断的汇聚全国各地的爱心网友的捐赠,不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从前线反馈过来。我作为互联网人,又是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感受到互联网在打破隔阂,用互联网的力量在连接各种爱心,互联网的力量将我们的善凝聚在一起。

我觉得做腾讯公益平台也好,做互联网向善也好,做技术助力救灾也好,其实特别好的一个点就是打破隔阂,凝聚更多爱的力量、善的力量。

 

以信息透明让责任落地有声

我们去做这么多事情,去推动爱的举动、善的举动,就是要让善意透明,让责任落地有声。

腾讯宣布捐赠1个亿之后,我们一直在披露整个行动的进展。特别感谢我们合作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壹基金等等,感谢我们在一线的组织和伙伴。正是由于大家在一线的努力,不顾安危地投入,及时救援,才能让1个亿的捐款第一时间到达前线,帮助需要的灾民。

今年是灾难频发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河南水灾是一个特殊的百年一遇的大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网友的捐款是真正地公开透明,把这些应急的项目第一时间上线,并且保证网友捐款有效地运行,我们也在作相应的平台机制的保障。

我想特别说明一下,腾讯公益平台坚持的是长期主义,我们希望能发挥互联网开放、透明、连接的特质,通过捐款、捐助与救援行动并驱的形式,让平台和救援同频共振。

我们对所有上线腾讯公益平台的救灾类项目都有执行反馈的要求,包括在紧急灾情发生的十天内,我们希望每一天都有反馈给网友们;紧急灾情发生十天之后,每三天都有一次反馈,等等。我们一系列这样的举措,其实是希望能保障网友们的爱心得到及时的反馈,能让更多人愿意加入公益的爱心捐助。

那么多产品线、那么多人投入救灾当中,腾讯这么大的一个公司,那么多产品,是什么在驱动我们做这件事情?

 

让腾讯志愿精神创造社会价值

这里我要讲几个人的故事。

有一个郑州加油群,现在我们内部同事把它改名叫应急救援群了,这是一个完全自发的群。在720日当天晚上,我们几个同事自发组建,说要做点事情。这里面没有领导的安排,大家自发地要为郑州做点事情,然后组了一个小群。随后从微信到腾讯云,到基金会,到所有的同事,慢慢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业务线同事都加入了这个群,都自发地为前线做一些事情。

我当时被拉到这个群的时候,因为还沉浸在自己家乡受灾的情绪和救援当中,看着这个群就落泪了——因为特别感动。上一秒有个人说“我有个需求谁能帮忙”,下一秒不认识的同事就说“这个我来”。群里面的爱心接力,是我们内部一种自发的驱动力。

当然,公司包括腾讯基金会有机制来保障整个体系的运转,但是我相信任何机制都没办法替代发自内心向善的力量,它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情。

那么“其他项目暂停,全上”,这是说什么呢?

腾讯CDC是用户研究中心,有一个外呼团队。在河南水灾当时突发救援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我们的产品线上有很多街道的一线求救信息,但是要救援的话需要核实。当时CDC的外呼团队所有的工作全停,我们自己去核实信息。全是志愿者,所有的人放下手头工作,自发地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没有KPI,没有奖金,没有任何人指示,就是有一股力量在那里。

内部回访的时候,接线员说,当他得知他一开始接到的求助得到救援的时候,自己是感动的,觉得做这件事很值得,虽然他可能一整夜都没有睡。

到底什么在驱动这些技术、产品凝聚在一起,投入救援?我觉得可能比起腾讯体系的制度,比起整个基金会的投入,我相信腾讯人的志愿者精神是更大的一种驱动力。

 

用技术助力长期公共应急服务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用技术助力应急服务。紧急应急,像河南水灾,它是突发的状况。其实我们的技术力量,可以长期地服务于公共的应急或者治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微信城市服务也会在各个城市都有灾害预警、抢险救助的能力,包括我们也利用大数据能力,来帮助做一些政务的“数字化助手”,包括舆情预警、防汛减灾信息等等。

另外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救命文档”在这次河南水灾里面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它是由一个在一线的大学生发起的求救文档,随后变成全社会都在关注的文档,有人求助,有人救援,救援队、被救的人、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包括当地的政府部门,我们都在用这个文档交流救援和被救援的信息。

在这里,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文档到底是谁在做?这个产品到底是谁在推动?它从一个协作的小产品变成了一个全社会都在用的产品。

我觉得在这样的场景当中,就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在推动。每一个求救者、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社会组织的基层人员,或者政府的人员、参与这里面的人员,社会力量、网络都在推动这个产品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在引领它。

河南水灾是刚刚过去的,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经历的事情是疫情。

在武汉疫情那年,腾讯宣布设立15亿战疫资金应用到国内,还有1亿美元全球战疫资金。整个资金的投入有几个侧重点,我想说的一个是人文关怀与科技支撑并重。我们希望在用资金、资助帮助这些受助人群的时候,也能够用科技力量助力事情更好地发展。

现在大家看到的健康码,就像今天我们来到会场,大家都会打开健康码,会去使用它。关于健康码的由来,其实最开始是在疫情暴发的那一年,那个时候有很多小区封闭,大家进出的时候需要对口令来验证信息。当时我们想能不能有产品用技术的方式让大家更便捷地验证信息,所以我们把乘车码迅速地升级成了现在我们用的这个健康码。现在这个健康码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信息验证工具,已经覆盖了不止9亿人。它是在社会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科技产品。

腾讯会议,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现在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支持大家在疫情下共同协作,推动我们办公的进展。我想讲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感知到的一个点,就是在使用腾讯会议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的噪音不太会影响你,因为这里面有很重要的AI技术。

在这个AI技术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腾讯会议的场景下,我们把这个AI的能力不断迭代之后,发现它的降噪能力特别好,我们想它能不能帮到更多人。所以,我们把AI的能力捐助出来,和一个人工耳蜗产品结合。人工耳蜗刚刚植入的时候,受助者会非常不适应,因为他从听不到,到突然能听到,并且会收到很多噪音。当我们把AI的能力植入人工耳蜗的时候,它就像人的耳蜗一样,能够有一定的智能降噪能力。

其实很多的社会需求在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又在帮助社会变得更加好,包括企业微信、腾讯课堂、腾讯云小程序。在疫情暴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协助各级政府上线了一百多个小程序,来帮助政府处理更高效的政府战疫的公共治理。

我们在整个资助里面,还特别设立了战疫公益开发者联盟。腾讯有很多产品,但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通过资助的方式,让有能力的技术者都把自己的技术力量贡献出来,一起用技术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去克服现在面临的困难。同时我们也设立了战疫的科研基金,以及面向国际的开源的抗疫科技产品平台。

 

在科技向善之路上探索不止

讲到腾讯的产品,讲到我个人在河南水灾当中看到同事们做的事情,但是我更想说,不止腾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河南、山西水灾还有疫情中作出行动,不仅腾讯一家公司在倾尽所有的能力克服困难。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都走出了单纯的捐钱的路径,大家都在说除了捐钱之外,还要捐解决方案、捐产品、链接志愿者,所有有能力的公司,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更为可贵的是,就像刚才我为什么以人的视角解技术的题,因为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回归本质还是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人的贡献、人的驱动力。所以,人的力量愈发凸显、愈发重要。当互联网公司推出救灾产品的时候,无数普通用户都成为互联网救灾当中最重要的力量——我们一次一次验证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美好的愿望,现在我们看到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在应急救灾里面,从社会动员,到视频号直播,到新闻专题,到救援的筹措资金、信息聚合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能力在救援当中正在广泛地应用。这也是互联网在过去十几年里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沉淀,到现在越来越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现在国家一直提倡我们要做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创新。在这样的倡议下,我相信我们沉淀了这么多技术能力后,会放大它的正面效应,它也会成为我们很多企业共同需要做的事情,共同努力的方向。

最后回应一下今天的主题。感谢主办方,我们也用了“凝聚向善的力量”的主题。刚才讲的人的故事、人的需求,讲了这么多的努力,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科技是能力,向善是选择。

让我们共同凝聚向善的力量,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