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者,请看姚璇秋

回顾姚璇秋的职业生涯,如同翻开一部现代潮剧史,鲜活丰满,曲折漫长,充满着光荣与苦难,虽然筚路蓝缕,却始终精进成长。姚璇秋与潮剧的关系,紧密到难以区分个人与剧种。

责任编辑:陈雅峰

▲在汕头市“姚璇秋艺术传习所”,姚璇秋捧起当年在《辞郎洲》中饰演陈璧娘时所戴的头冠  图/张烈华

汕头的广东潮剧院宿舍,这套三十多年前单位分的旧房子没有电梯,87岁(虚岁)的姚璇秋上下楼不用人搀扶,“尽我的身体能力,尽量自己做。”屋里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布置,墙上挂着她与毛泽东、习仲勋等领导人的合影,客厅中间摆放一张折叠桌,茶几上的工夫茶具上了年代,但洗刷干净。

▲在汕头的广东潮剧院宿舍,姚璇秋翻阅的画册中有她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合影  图/张烈华

姚璇秋退休后长住广州,前一天晚上才赶到汕头小公园出席活动,早上6点又起来参加一个揭牌仪式,连日的奔波让这位老人的神色略显疲惫。过去一年她收获了太多荣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年轻人来说,姚璇秋的名字已然陌生,若不是这一连串分量十足的荣誉奖项,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这位“邻家老奶奶”曾经是万人追崇的潮剧巨星。回顾姚璇秋的职业生涯,如同翻开一部现代潮剧史,鲜活丰满,曲折漫长,充满着光荣与苦难,虽然筚路蓝缕,却始终精进成长。姚璇秋与潮剧的关系,紧密到难以区分个人与剧种。

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潮剧,至今已经有590年历史,原本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一带。上世纪中期,在姚璇秋等一代潮剧人的努力下,潮剧从一个地方剧种跃升为全国知名剧种,并且长期保持着国际影响力。循着姚璇秋的足迹,可以窥见潮剧过往的辉煌:二度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演出;曾经拍成电影,风靡香港、东南亚;受国家派遣,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潮剧找到了姚璇秋

“我们是‘澄海姚’,抗战时期逃难时候,回来父母已经死了,家庭情况什么都不知道。”姚璇秋对原生家庭的印象非常模糊。1935年,姚璇秋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现汕头市澄海区)东门村,家里有五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姚璇秋最小,排行第八。原本应该享受父母宠溺,兄姐爱护,可惜生逢乱世,等待她的是坎坷的童年。

1939年7月16日,日军攻陷澄海县城。“日军进占后,一连三天,疯狂进行大屠杀,惨遭杀害的居民达一千多人。”(《澄海县志》)姚璇秋的父亲带着家人四处逃命,颠沛流离,由于丧失经济来源,最终贫病交加,溘然长逝。两年后,母亲也因为劳累过度而病逝,临终前把姚璇秋托付给守寡的“姆母”(大伯母)。家里四位姐姐均已外嫁,二姐不幸早逝,两位兄长无人抚养,无奈投靠附近的孤儿院,一度殷实的姚家变得支离破碎。

面对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幼小的姚璇秋懵懵懂懂。她和姆母相依为命,五六岁起就帮忙做家务,跟着邻居婶姆割山草作燃料、做手纱工换粮米。有一回到城外割山草,有人指着一座坟堆告诉她,那是你母亲的坟墓,姚璇秋本能地跪下去拜。1944年,九岁的姚璇秋到西门村飞燕火柴厂当童工,开始赚钱帮补生活。

孤儿院办有童伶班,靠着这些孤儿演戏挣钱作为运营经费。姚璇秋的两位哥哥便在孤儿院的童伶班学做戏。童伶制是旧时戏班独特的用人制度,具体到潮剧,除了净、丑、老生以外的角色皆由未成年的小演员扮演。这些小演员多数是从贫苦家庭买来的小孩,一般卖身期为7年10个月,因为发育变声之后就不能再唱戏。童伶没有人身自由,白天练习,晚上演戏,上厕所要人看管,平时不给洗澡,还经常遭受体罚,甚至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揭阳《榕城镇志》记载的一份童伶卖身契直接写明:“在班期间,关津渡口,各安天命,与班主无关”。

每次去找哥哥,看童伶做戏,姚璇秋不知不觉为之着迷。当时流行做“天光戏”,戏班通宵演出,到了下半夜看的人少,门票会降价,一两分钱就可以进去看。有剧团演出,姚璇秋也会跟大人去看下半夜的戏。潮剧是她童年难得的娱乐方式。

姚家的斜对面,隔着池塘有个民间演奏团体,叫“阳春外江国乐社”,唱的是外江戏。抗战胜利后,两位哥哥已经从孤儿院进入老源正兴班,变声后又从戏班出来,当上小店员,业余常在这里演奏。姚璇秋自小耳濡目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