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谈中国的志愿服务:要从中华文化看到志愿精神的渊源

“来到广州的第一感觉是温暖,让人感觉温暖的除了太阳,还有爱和善意。”12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在读懂中国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专题论坛出现。他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要从中华文化中看到志愿精神的渊源。志愿精神一直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我们内心,它是一种解读中国人内心的密码。

白岩松认为,志愿精神是解读中国人内心的密码之一。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源于1993年,又或是1963年学雷锋时期。但白岩松看来,这些起源时间点“都说晚了”,因为这些时期的志愿服务更倾向于是现代概念意义下的有组织性的志愿服务。他认为,要理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应当回到中国人骨子里拥有的志愿精神来理解。

“比如老子强调‘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即天之道就是让有富裕的去补不足的。又比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因其无私而成其私’等都是与志愿精神紧密相连的。因此,我觉得志愿服务中的善意和举措,一直存在于中华文化中,并如河流一般在流淌。”白岩松说。

白岩松还表示,我们不能总认为志愿服务是从远方来的,也不能光和世界比谁更早提出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应该源于我们的内心,来自于爱和内心,这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理解的。

白岩松表示,这些年来他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在广东呈现出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群众参与度,广东是一个开展现代意义志愿服务开展得较好的地方。

不过,他认为,广东在志愿服务方面还需要继续加油和努力,因为还会有许多新趋势出现,比如志愿服务的社区化,未来这一定是志愿服务的巨大增量领域。这对广东,对于很多地方而言都是很重要的。“疫情会过去,但不意味着在疫情中的开展的社会志愿服务会消失。未来志愿服务在社区可能是一种更大需求。它还意味着我们的志愿服务不仅关注远方,不仅关注大型的赛会,而且就在身边。”

“广东每年新流入的人群数量非常大,其中外来的年轻人比较多,广东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人来自五湖四海的省份。这也代表着志愿服务的空间非常大。”白岩松表示,如何让这些从远方来的人,迅速融入广东这片土地,如何让他们觉得在广东生活如同广东的天气一般温暖,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