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15年,中国迈出了一大步”

 “部分仇视中国的人,就像患上了某种恐惧症,而攻克恐惧症的方式,不是和患者面对面讲道理,不是尝试用逻辑告诉他们这种情绪是不合理的。”

我们得找到和受众沟通的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发展软实力,比如电影。

责任编辑:姚忆江

2021年,是英国人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来到中国的第15个年头。

这15年里,他作为记者,报道过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作为编辑,他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英文版工作;作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者,他游历各地,写下《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生态北京:绿韵新城》、《发现苏州》;作为中国迅猛发展的亲历者,他不断修正着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并身体力行,让更真实的中国触达更多人。

刚刚过去的9月,弗格森获得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及中国政府友谊奖。

2021年12月1日,南方周末记者在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与弗格森进行了一场对谈。弗格森提供了一个“读懂中国”的绝佳样本:他以自己从事国际传播的亲身经历,证明“进入受众语境”的必要性;他还让我们看到有效沟通仍然可能,他的感悟也启发着我们,如何让这“可能”成为现实。

12月2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开幕。 (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图)

中国盲中国通

南方周末:你什么时候对中国产生兴趣,又是什么驱使你将“读懂中国”作为自己的事业?

大卫·弗格森: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职业都是管理顾问,在全球许多地方工作、生活过,常驻法国。当时我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人”,会说好几种语言。但是,中国并不在我的视野之内——她太大太远了,我从未想过要来。直到我遇见了一个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姑娘,她是个东北人,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种种原因下,我们在2005年年末决定来中国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