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田霏宇:中国登顶全球艺术市场之后

“全世界的美术馆都越来越欢迎观众,越来越和现代科技、社交媒体捆绑在一起。但这并不损害那些优秀美术馆的具体的定位和影响力。”

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总额从大约100万美元跃升到6.59亿美元,2019年位列世界第二,2020年则超越美国暂列第一。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田霏宇来自美国费城,原名PhilipTinari,最近十余年在中国从事当代艺术的译介、策展工作,2011年起担任UCCA馆长。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StefenChow/图)

2021年12月11日,首届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The Diriyah Contemporary Art Biennale)将在沙特阿拉伯迪里耶JAX创意区举办。该双年展是沙特首个国际双年展,随着西亚地区在国际地缘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西亚地区的文化也迎来空前的发展。双年展的策展人是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Philip Tinari),主题是“摸着石头过河”(Feeling the Stones)。

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这位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的问题上,提交了一份内容丰富的答卷。而在田霏宇担任UCCA馆长期间,他主导策展了刁德谦、谢德庆、罗伯特·劳森伯格、威廉·肯特里奇等世界艺术名家,以及顾德新、王兴伟、赵半狄、徐冰、黄锐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展。近来,田霏宇又联合国外的美术馆和基金会策展了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世界艺术大师个展,未来还将有亨利·马蒂斯。

过去二十年,全球艺术市场发生了显著增长,其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根据Artprice的一份统计报告,从2000年到2019年,全球艺术市场交易额从0.92亿美元增长至19.93亿美元。其中,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总额从大约100万美元跃升到6.59亿美元,2019年位列世界第二,2020年则超越美国暂列第一。

中国艺术市场开始加速发展之时,美国费城青年田霏宇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热土。20世纪末,正在杜克大学就读的田霏宇,因缘际会结识了来到杜克大学访问的徐冰,旋即参与到了徐冰的“烟草计划”,他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原来这么有趣,这么深刻。随着徐冰的“烟草计划”在世界多个城市的循序展开,一个由烟草、杜克、中国组成的关系网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位费城青年追踪着徐冰的“烟草计划”,开始畅想他的艺术生涯。

正是在杜克大学,田霏宇学习了当时并不时髦的汉语。毕业后,田霏宇获得奖学金,第二次来到中国深造,赴清华大学进修一年。此后,田霏宇在多个领域展开探索,但他没有在中国停留很久,又到哈佛大学开始新的读书生涯。在《华尔街日报》实习期间,田霏宇感知到美国媒体行业的衰落与改变,他转向艺术行业。经过苏富比半年的工作,田霏宇再次发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广阔前景,而后他又来到中国。田霏宇先后在Artforum中文网做创始主编、《艺术界 LEAP》做编辑总监。

2011年底,在UCCA收藏拍卖风波过后,刚报道完该事件的田霏宇,正式加入了UCCA,成为UCCA第三位馆长。2016和2017年,UCCA随着机构重组,成功转型为UCCA集团,田霏宇担任UCCA集团CEO。田霏宇与观众的对话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看展已经成为文化消费或者娱乐消费很重要的一部分,展览似乎和电影、戏剧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田霏宇说。

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都是UCCA展览的重要系列,图为2021年11月19日的该馆现场,观众正在观赏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视觉中国/图)

“打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南方周末:在2000年前后,你就读于杜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后来又回到了中国。为什么你当初来到中国选择做媒体?你曾经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一个比较明朗的预期,后来的发展和你当初的预期有何不同?你对当代艺术史的看法和认知是否带有一种微妙的外部视角?

田霏宇:我很熟悉西方媒体和艺术圈对中国当代艺术根深蒂固的误解。早期我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有一个共同期待,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去打破、去丰富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常规判断。最初,我没有选择去《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做记者。面对西方世界忽视现实,做道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