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药竞跑变异毒株:一场不能输的“比赛”

Omicron不会是新冠病毒变异的终点。药企在产品设计阶段,需将免疫逃逸的可能性考虑在内。“选择怎样的抗体,一个还是两个,这些事先的design(设计)很重要。研发一个药物要很长时间,等突变后再调头就晚了。”

从无到有开发一款小分子药物,耗时可能近十年。面对严峻的疫情,老药新用几成必经之路。

新冠药在研发阶段就该着手应对未来病毒的变异:选择合适的开发路径,无论是中和抗体药物还是两款口服抗病毒新药都基于已经明确的作用机制;通过筛选来提升药物的抗变异能力,比如在选择抗体时,注重位点保守、亲和力等特点;考虑联合疗法,让多种不同路径的药物进行互补;加快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6日,德国弗莱堡,实验室中制作抗新冠病毒药物。辉瑞表示,该公司正寻求美国监管机构授权其新冠口服药Paxlovid。 (视觉中国/图)

步入与新冠病毒作战的第三个年头,人类依然看不到疫情终结的信号,好在,新冠药物的最新进展能给人几分慰藉。

2021年12月8日,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

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这是我国首家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疗法可使住院及死亡的复合终点降低80%。

另一条跑道上,小分子药物也传来好消息:2021年11月,跨国药企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在英国上市,辉瑞也公布了Paxlovid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

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物是新冠药物主要采用的两种形式。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已有六项中和抗体疗法、两款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以不同形式获批上市。

然而,新冠病毒的变异能力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斩断药物与作用靶点之间的脆弱连接,令研发努力付之东流。

最近,围绕Omicron毒株对自家药物的逃逸能力,多家药企已开展试验。据《华尔街日报》11月30日报道,初步测试发现,再生元制药公司的新冠病毒抗体混合药物对Omicron无效。此时距再生元抗体疗法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刚刚过去一年左右时间。

12月12日,腾盛华创的母公司腾盛博药对外宣布称,新的体外嵌合病毒实验中和数据表明,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仍保持对Omicron毒株的中和活性。这意味着针对新毒株,腾盛博药的新药仍具有效力。

可以预见,Omicron不会是新冠病毒变异的终点。药企在产品设计阶段,需将免疫逃逸的可能性考虑在内。“选择怎样的抗体,一个还是两个,这些事先的design(设计)很重要。研发一个药物要很长时间,等突变后再调头就晚了。”腾盛博药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

新药密集上市

与此前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相比,默沙东Molnupiravir以及辉瑞Paxlovid的临床数据表现优秀。

默沙东公布的中期临床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连续5日服用Molnupiravir的新冠感染者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约50%,这一数字随后下调至30%。Paxlovid的中期临床数据显示,轻中度新冠患者在确诊三天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