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中国代表团:应对气候变化,以实则治丨抉择2021

约50人的COP26中国代表团、不同领域的官员和学者,在英国格拉斯哥亲历了种种抉择,而这只是中国在“碳中和元年”行动的一瞬。中国的理念是“以实则治”,一旦作出承诺必须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喊喊漂亮口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老实人吃亏”。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责任编辑:汪韬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31日,英国格拉斯哥COP26开幕式。 (新华社记者 韩岩/图)

约50人,这是2021年中国向国外派出的最大规模国际会议官方代表团。

2021年10月31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开幕。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每年年底在不同国家召开。

四万余确诊病例,这是会前一周,会议东道国平均每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过往不同,中国代表团除了“老面孔”,还多了一位疾控专家,指导团员们做好防护。回国后,代表团进行了28天隔离,零感染。

2021年被誉为中国的“碳中和元年”,相关话题火出圈,河南、山西的洪灾则敲响了极端气候的警钟。COP26是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线下国际会议,多国领导人出席,上万人参会,被国际舆论认为“可能是人类避免气候灾难的最后机会”。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地球上的每个人、每个国家。尽管有争端、有分歧,各国最终还是决定携手向前。而如何前进,摆在各国面前的道路有的激进,有的反复,有的“佛系”,而中国的抉择是:以实则治。

“耳后都磨出了茧子”

代表团成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和谈判处副处长姚薇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有8年多,2021年,她明显地感觉到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碳工作的热情迅速升温。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