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用民族文化照亮孩子的未来

“凡凡张卡,尧多美嘎,伦朗塞孝听……”陇城镇中心小学操场上传出来的阵阵歌声,随着宛转悠扬的侗族大歌,一百多位身着侗民族服装的小学生翩然起舞。极具特色的民族大课间,每天都在校园里上演,给宁静的校园平添了几分热闹与活力。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处,是通往中国大西南的要道。历史上,通道县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有侗、汉、苗、瑶为主的14个少数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

在这个到处都是侗族文化标志的县城里,随处可见吹芦笙、唱侗族大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但仔细一看,表演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少有年轻人参与表演。没有年轻人参与,长此以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被人逐渐遗忘。

让侗歌飞出大山

吴天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父亲就是一名人民教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吴天在毕业后之后,也选择了在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他的教师生涯。三十五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学校教学的第一线。

平时就热爱侗族文化的他,在一次观看侗族歌舞表演时,发现唱侗歌都是年纪比较大的,鲜少出现年轻人的影子,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中传承,成了这位校长挂在心头的难事。

通道文旅广体局群众文艺股工作人员杨建怀,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随着流行音乐兴起,学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自己身为侗家儿女,如何才能将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就这样教育工作者吴天和拥有着专业民族文化知识的杨建怀不谋而合,携手探索起适合现代校园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

在杨建怀的支持下,吴天创新地推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即先让当地的文化系统的专业老师教学校的老师唱侗歌,然后再由老师去教学生唱侗歌,乡村学校的老师成了民族文化的一个个“传承人”。

2014年,吴天担任坪坦乡中心小学校长,他大胆尝试,逐渐把侗族传统文艺作品,用在学校活动课程当中。带领学校老师一起,采用7﹢2教育模式(一天7节文化课+2节活动课),利用活动课时间,自创开设了民族大课间,开设芦笙、琵琶、侗笛等特色课程,组成了学校专业的侗歌合唱队、琵琶队。

“试了两个学期,在各种活动课程中,同学之间经常交流,笑脸也多了,每一年出去参加表演的学生也比较多,不仅建立了自信心,也有了荣誉感。”

2018年8月,吴天调任陇城镇中心小学。到了新的学校后,根据既往的经验,结合当地的民情风俗,再根据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吴天程度定出一个教学目标,在学校里推广侗族文化的特色课程。

区别于原来学校以芦笙为主的特色课程,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陇城镇中心小学则以舞蹈为主,在大课间让学生们共同参与民族元素的舞蹈和音乐。

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吴校长特地邀请了中国舞蹈协会的专家,将民族音乐及舞蹈元素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改编融入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在自娱自乐、锻炼身体的同时,给民族文化大课间增加更多艺术魅力。

不只要歌唱

“在农村,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上大学,让他们至少有一个特长,拥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大胆、有自信,这样将来也能自食其力,不会养成坏习惯。”

为了让村小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吴校长跟长沙学校进行了线上教学联动,每周四节课,通过视频或电话宝连接彼此课堂,以老师、学生互相提问、回答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在让学生们看到比较先进发达地区那些优质老师上课情况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课堂新鲜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少数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老师也会主动帮助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做了35年的老师,吴天认为,老师也是学生的亲人,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彼此间都应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有任何情况老师也会及时到场处理。

尤其是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通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去广东等发达地区打工。在校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他们,更容易出现叛逆和厌学的不良心理。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尤为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吴天特别注重老师的家访环节,他要求每位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进行1-2次家访,并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随着吴天校长和学校诸位老师的不断努力,陇城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在全县的排名由有十几名上升到了前几名。

在学校举行的文艺汇演上,学生的家长们,也穿着侗族盛装来学校,笑逐颜开地看着孩子们表演侗族歌舞,那些开心的神情和灿烂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吴天的心里。

“我们这个课程不只是影响到了孩子,也影响到了家长们。在我们农村,学生家长能自己花钱做了一套民族特色服装让孩子穿到学校里来,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我希望通过我们实践,让更多人喜爱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把地方民族文化延续传承下去。”。

用民族文化照亮孩子的未来

民族文化是中国历史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存空间和传承空间都受到不同程度地被挤压,伴随着民间艺人年龄渐长、成年人外出工作、未成年人在校学习,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边缘。

因此,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彰显民族地区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作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

“通过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不断推进,不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健了身体、提升了文化素养,同时也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更全面的解读和传承。”

吴校长认为,如今的老师,注重的不应该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材施教,才是一名老师最成功的教育理念,所以,这也是他非常关注侗族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未来,学生们能够不忘本,从民族文化中收获一技之长,更能将这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吴校长表示,在教授学生书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地传承文化观念。

而今,如吴天一样的“敲铃人”,正遍布在祖国的每个角落,他们致力于承托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帮助一方热土敲响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声。

吴天给民族文艺教育实践课做了一个5年规划,目前已经过了3年。这个梦想要完美地实现,还需要硬件的支撑。他希望未来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综合楼和大礼堂,配备多媒体和功能室,甚至于是一个大的足球场,让学生们可以尽情展示才艺,奔跑在校园球场上,释放天性。

“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让每个孩子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这不仅是吴天的梦想,也是全国众多乡村教师们的内心坚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