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送分题”,咋还交白卷?全国碳市场未履约第一案背后
苏州共有48家重点排放单位,目前检查只发现这一家企业没有按期足额清缴配额。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按履约量计,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但按企业个数统计的履约完成率未公布。
“许多小型企业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履约周期,没有把它当回事,在年底碳价达到六十多元的高点时‘临时抱佛脚’,多付出了许多成本。”在履约截止前的最后几天,许多中间商在朋友圈和各种微信群发布交易信息,协助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的是强度控制的方法,并没有采取总量控制机制。如果缺少了这个总的“帽子”(Cap),企业获得的配额只与自己的排放绩效相关,没有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直接关联。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张”,图为交易实时信息画面。
2022年新年伊始,全国碳市场爆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第一案”。
据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披露,1月1日,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对张家港某公司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
碳排放配额是指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是碳交易的基础。在碳市场中,各企业被分配一定量的初始配额,实际排放量小于配额,则可出售或保留配额;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需要到碳市场购买配额或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在履约期结束前,企业需要对实际排放量和配额进行“清缴”,前者需小于等于后者,完成履约。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021年底前,首批纳入的2162家发电企业需要完成清缴。
当前,我国碳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免费发放且相对足额,履约压力很小。但仍有个别企业没有履约,好比解答“送分题”,仍然交了白卷。
多位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反映出部分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对碳市场不熟悉、不重视,交易的能力和专业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
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碳配额两年累计成交量1.79亿吨,与45亿吨年配额相比,总换手率只有约2%。而此前地方试点碳市场每年换手率平均为5%,欧盟碳市场2020年换手率达到400%。
显然,作为碳交易的核心,配额如何分配,既增加全国碳市场流动性,又不给企业增加过大经营压力,需进一步完善。
“第一案”的处罚尚未公开
发现这起“第一案”的过程并不复杂。
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的抽查范围中,不仅包括企业污染物排放,还包括碳排放。
2022年1月6日,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局大气科科长吴高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执法人员检查了该企业管理人员登录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信息,注意到其并没有按期清缴碳排放配额,经询问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现场调查取证,进一步确认了违法嫌疑。
苏州共有48家重点排放单位,目前检查只发现这一家企业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