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铃铛的人

究竟怎样才能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乡村教育的未来如何?有哪些成功的乡村教育模式可以借鉴

“敲铃人”正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赋予乡村教育更多可能性。

上、下课时间到了,一支铁棒,一块长条形钢板,相互间轻轻一“吻”,清亮的“铛铛”声便传遍整个校园。这是最原始的学校铃声,总需要有一个特定的人去敲响。

这个人,常常是乡村学校的校长。

如今,学校的“敲铃”已经被自动电铃取代,在乡村小学也不例外,敲铃铛的人早已不见踪影。

敲铃铛的人不见了,但“敲铃人”的精神一直没有消失。在村小,振兴乡村教育,助力更多孩子走出乡村,就是“敲铃人”的精神。

村小的“敲铃人”把握着学校的时间,就像守护着学校的未来。秉持着“敲铃人”的精神,村小校长身处乡村教育一线,始终默默耕耘,勤奋坚守,努力探索有效的乡村教育模式。

究竟怎样才能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乡村教育的未来如何?有哪些成功的乡村教育模式可以借鉴?

“敲铃人”正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赋予乡村教育更多可能性。

希望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岭后小学(以下简称“岭后小学”)的孩子们从教室鱼贯而出,在食堂门口整齐地排队,依次走进食堂打饭。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人拿着镜头,拍摄孩子们吃午餐的画面,他是岭后小学校长陈文水,也是一位“抖音红人”。

“各位朋友中午好,今天是2021年12月24号,今天我们又给孩子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炒蒜薹,这里是大米粥,今天的主食是米饭和馒头,还准备了鸡蛋、牛奶……”

熟悉的开场白,伴随着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与窗明几净的食堂、营养丰富的饭菜一起,被揉进了这座古朴的村小。

三年如一日,坚持直播孩子午餐的陈校长

随着学期末的到来,不知不觉中,陈文水本学期的午餐直播即将迎来尾声。事实上,他的直播至今已经坚持快四年了。

让政府拨付的营养午餐专款和爱心人士捐赠的善款在使用上更加公开透明,是陈文水决定记录孩子们午餐的初衷。跨越空间、汇聚人心,基于这样的优势,他选择了直播的形式。

“穿过一条340多米的穿山隧道才能走出大山。”陈文水试图让山外的人看到孩子们的现状,带来更多关注,帮孩子们“走出大山”。

12月的北京,刺骨寒风呼呼吹着,走进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以下简称“燕丹学校”)的琴房,则是一幅全然不同的景象。阳光透过玻璃,洒进琴房,照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鲜活的生命力由此绽放。琴键在老师的指尖跳跃,伴着琴声,不时传来悦耳动人的歌声。

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的孩子们日常训练

这是学校合唱团正在进行日常练习。对于这群孩子来说,音乐与他们已经无法分割,音乐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时刻影响着、也“创造”着他们。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合唱艺术,能启发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提升孩子们综合审美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燕丹学校的校长王涵认为,“这些是孩子们受益一生的素养。”

音乐无界,对音乐的热爱更是没有地域和身份的区别。走进湖南的一处侗族村落,一种别样的音乐传入耳中。

一群人围着篝火,正在进行侗歌表演,欢声笑语,歌声悠悠。远处传来敲铃铛的声音,陇城镇中心小学里,在教室认真上课孩子们,听到铃声后,从教室飞奔向操场。

吴校长和侗族民间表演艺术家交流

身着侗族服装,踩着熟悉的步子,迎着阳光翩翩起舞,音乐、舞蹈、阳光、笑脸,融为一体,站在主席台的校长吴天正注视着孩子们,满眼欣慰。

“孩子们不可能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学习民族艺术”,他表示,“所以为了平衡孩子们的时间,我们自创了民族大课间——芦笙操和多耶舞,让孩子们每天都能感受民族文化。”

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吴天希望,侗族的传统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承。

“希望能用我的微薄之力,敲响希望的铃声。”每一个校长都是学校的“敲铃人”,他们都在努力改变、改善乡村教育的现状。

改变

努力带来了改变。

2014年,陈文水刚来到岭后小学时,学校仅有一些破旧桌凳、一台电脑。“其他几乎一无所有”,话语中掺杂着无数的心酸。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学习环境,陈文水四处奔波、寻找爱心人士。他将质朴的村小、稚嫩的笑脸搬上屏幕,传出大山,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

截至2021年12月26日,陈文水的平台账号已经收获了94.9万粉丝、2039.1万点赞量。通过直播,陈文水和他所在的学校不但得到更多关注,也更加改善了学校学生的营养和成长条件。

荤素搭配、牛奶、新鲜水果,岭后小学的每一餐,都能从直播画面中清晰看到。即便是此前的餐食,也保持在名为“营养午餐”的视频合集中更新和留存。

孩子们吃到学校营养午餐的快乐笑脸

此外,在陈文水的努力下,岭后小学打了井,改变了学校一直吃窖藏水的历史,获得了爱心人士资助的160套可调节高度的桌椅,还建成了塑胶篮球场,铺上人工草坪。

这些硬件的改变,为陈文水的教育方向打好了坚实基础。

“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在他看来,学习不能成为孩子的全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才是陈文水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成果。

陈文水强调“学习要改变自己,更要为社会服务”。

燕丹学校的王涵同样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增长之外的精神、人格等方面的成长。

穿着校服,打着领结,小小歌唱家们整齐地站在舞台中央,目光炯炯,笑容灿烂。随着琴音响起,歌声也响了起来,旋律整齐,铿锵有力。

孩子们进行合唱表演时,透过音乐,可以看到他们的生命力与自信,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生气勃勃,日复一日的练习让他们充满底气。

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的孩子们在表演

王涵一直坚持开展生命教育,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光荣绽放”是她的目标。

“让每个人通过努力,不断地成为最好的自己”,她对学生的发展满怀希望,“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优质社会公民。”

多年以来,通过大力发展合唱团,孩子们的自信力、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甚至拿到了世界“A级合唱团”的称号。

“由于音乐带给孩子的自信、阳光,让他们的生命状态是舒展的,带动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进步”,王涵的眼中充满自豪,“音乐为这些孩子的成长之路铺上了靓丽的彩虹。”

音乐的生生不息依靠持续的年轻养分,文化更是如此。“我看到的都是60多岁的人在吹着芦笙”,吴天回忆起决心推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初衷,“久而久之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被年轻人遗忘。”

在陇城镇中心小学,常常可以看到,身着侗服的老师正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传授当地的民族文化,侗族芦笙、侗族舞蹈、侗族大歌……

民族大课间,侗族表演民间艺人、吴校长和孩子们一起跳起侗族歌舞

在他的坚持下,侗族的民族文化不仅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热潮,在整个乡村的文化振兴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今,校园里的孩子们甚至已经可以媲美专业的侗歌表演者。

“现在学生完全可以跟着老人们去参加比赛了。”吴天笑道。

赋能

女孩扎着高高的马尾,正用一个不锈钢碗享用着午餐,举着手机的陈文水走向她,弯下身来拍摄。刚吃下一大口米饭的女孩,用双筷在碗中夹出一块肉,伸向陈文水,分享给他吃。

这是陈文水视频中的一个画面,隐隐透露出他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状态,正如他的平台账号名称——“大山深处的孩子王”。岭后小学被大山环绕着,远远望去,云雾缭绕,天高地远,在这里,这位网红校长最朴实的心愿得以滋长。

让孩子“吃饱吃好”是陈文水最朴实的心愿,以音乐装点孩子人生是王涵不愿放弃的信念,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是吴天的默默坚守。直播、美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他们都寻到了发展学校的强力路径。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乡村普通小学总量为8.86万所。

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名和陈文水、王涵、吴天等人一样的村小校长。这些扎根乡村教育的校长们,正用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改变着乡村教育的面貌,校长是村小的“灵魂人物”,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乡村教育工作者。

校长的良好管理让学校迎来希望和改变,但是,并非所有校长、所有学校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如何让学校摆脱困境?如何才能实现发展?如何发展出学校特色?这些问题被拆分,融于校长的每一个小决定中,校长的管理深远地影响学校的走向与未来。

在被儿子告知直播这个途径之前,陈文水曾苦恼于如何进一步改善学校条件、如何实现善款使用的公开透明。

没有专业的合唱训练厅、艺术教师水平不均衡、学生水平差异大……王涵在探索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许多难题。

“学生们觉得无聊,就是一个文化课”,刚开始推行侗族文化时,吴天试图让学生能够利用一节课和课余的时间去学习和训练民族艺术,但收到的反馈不佳,他只能凭借自己的信念继续尝试。

每一位村小校长,都会在职业道路上面临困惑。在实践摸索中,他们屡屡碰壁,一个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又降临。

基于此,南方周末携手蒙牛未来星学生奶开启“敲铃人·村小校长赋能计划”,为村小的“灵魂人物”赋能,寻找振兴乡村的有效方式。

赋能村小校长,延续“敲铃人”的精神,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让优秀的文化走进校园,这大概便是“村小校长赋能计划”的意义。

作为敲铃人,村小校长与学校共同前行,点燃了乡村教育的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教育的未来。“敲铃人·村小校长赋能计划”试图和村小校长一起,为学生、为学校、为一方热土敲响希望的铃声。

前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千千万万人一起携手同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