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突围半世纪

孙显墀的训练是难挨的。夏季陆上训练,负重10公斤沙袋的练习,一次负荷就达10分钟。100公里的自行车耐力训练中,王金玉一度饿得受不了。

郭成江在500米的项目中一度摔倒。不过,随队的科研人员却拍摄记录了他的比赛过程,并将短道速滑介绍回国。这成为了中国短道速滑的起点。

杨扬夺冠时,转播在拍完相拥的王春露、杨扬后,又把镜头转向场下的孙丹丹与杨阳,两人恰好也正拥抱。冬奥首金时刻,短道速滑四朵金花青史留名。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02年2月16日,美国犹他州,2002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夺冠,为中国实现了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视觉中国/图)

哈尔滨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杨树人永远记得1962年的苏联伊尔库茨克。

当年2月,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于莫斯科举行,中国队挂帅出征。赛前18天,苏联在伊尔库茨克举办了一场中苏友谊速滑赛。杨树人的老友王金玉一气拿下1500、5000、10000米及全能的冠军,甚至创造了平原冰场全能世界纪录。

然而,18天后的世锦赛上,王金玉却只在1500米获得第三,全能也仅位列第五。

冰刀滑过中国转眼已历半个世纪。从王金玉莫斯科折戟到北京举办冬奥会,它既嘶嘶作响,划痕深入人心;它也寂静无声,许多冰雪故事不为人知。

在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讲师季成看来,以冬奥会而言,中国冰雪运动在1980年代后是“十年一个台阶”。摘金夺银之外,无数运动员前赴后继,意外、震撼、惊喜、遗恨互相交织。叶乔波挂冰刀出征,坐轮椅而归;王春露长野饮恨后,盐湖城杨扬夺得首金;张丹失误摔倒,韧带断裂,仍奇迹夺银;于静2010年仅在冬奥速滑1000米列第32位,却在两年后破500米世界纪录……他们汇聚成为中国自1980年来的13金、28银、21铜共62块冬奥奖牌。

速滑初代黄金时期

20岁那年,杨树人下定决心,要从田径场下冰场。

那是1961年,冰刀滑过中国依旧带着旋风。1957年中国首次参加速滑世锦赛,未能斩获奖牌。然而仅仅两年后,哈尔滨人杨菊成就在世锦赛500米项目中获得亚军,与冠军仅有半个冰刀之差。

杨树人结束了哈尔滨体育学院三年制中专科田径项目的学习,刚刚保送进入母校本科,便转向了速滑。他与速滑早早结缘。刚上中学时,他穿着冰滑上冰,与穿着冰鞋冰刀的高年级学生比赛1500米,就能拿第一。那时,他未曾设想,自己也将为中国冰雪运动最初的“黄金时代”作注脚:新中国成立后尚未恢复参加冬奥的资格,乒乓球、速滑是为数不多能参加国际大赛的项目。因此,国家开始组建速滑国家队及地方队伍。考虑到出征1960年速滑世锦赛的国家队队员都是黑龙江人,为了更好地集训,当年,黑龙江成立了省速滑队。队伍设在哈体院运动系中,也隶属于系。那年,天下速滑精英,大半尽入哈体院彀中。

如今的冬奥会项目包括冬季两项、雪车、冰壶、冰球、雪橇、滑冰、滑雪等七大项,而滑冰一直在中国的冰雪竞技场上一枝独秀。

一个开阔的速滑世界在杨树人面前展开。院内,他结识了国手王金玉——一个煤矿矿工的儿子。后者从鹤岗二中闯入国家队,只花了四年时间。

杨树人也一度师从曾任省队及国家队教练的孙显墀。早在1950年代,孙显墀就被送往莫斯科中央体育学院学习速滑。从苏联回国后两年,年仅28岁的孙显墀被任命为黑龙江省队教练。

杨树人记得,孙显墀始终相信一点:如果要超越对手,“我的运动员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比他们大,要比他们的高”。“三从一大”的“从严、从难、从实际出发”与“大运动量训练”贯彻始终。这与他的苏联岁月不无关系。在莫斯科的日子并不容易,陆上学习滑跑动作,孙显墀姿势一练就是40分钟,汗流浃背;苏联速滑国家队的训练是保密的,他只能从老师的办公桌上拿着世界纪录创造者教练的论文偷读;他也曾在1958年全苏教练员大会上“不请自来”,为的就是听取经验。

对于运动员而言,孙显墀的训练难挨。杨树人回忆,王金玉曾告诉他,夏季陆上训练,负重10公斤沙袋的练习,一次负荷就达10分钟。100公里的自行车耐力训练中,王金玉一度饿得受不了,只能中途停下,跑到公路两旁的地里扒土豆、玉米吃。

与此同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居民粮油统一定量,每月标准仅勉强维持生活。但在省速滑队,为了维持大训练量,队员的伙食供应则由省领导特批,粮油定量分别达到普通居民的1.6与6倍,蔬菜与肉类等供应也远超普通居民的标准。杨树人记得,体院也曾动员学生,三四个月里挖土方,铺大理石,给省队修建夏季的轮滑训练场。

正是直逼苏联标准的训练与国家保障,使得新中国最初的一批速滑人快速成长。然而,堪堪立国十三年,正欲北上争雄的中国,被“老师傅”在伊尔库茨克给上了一课,王金玉折戟莫斯科。

在杨树人看来,失利并非王金玉实力不足。中苏友谊赛结束后的四天里,苏联人组织中国选手参观糖厂、茶厂,去贝加尔湖看别墅,甚至还去雪场滑了一天雪,“运动员在精神和机能上继续疲劳”。那时年方三十的教练孙显墀也兴奋不已,但如何恢复一名刚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的体力并保持其状态,孙显墀缺乏经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