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在大年初一的客家祠堂丨记者过年

工作后,亲朋好友们把寒暄时“考博士”的客套话换成“今年讨老婆”。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里只在大年初一回到村子,祠堂的短暂重逢,是我们一年中的唯一交集。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发自:江西赣州

责任编辑:张玥

每当年一过完,祠堂门口都会堆起厚厚的鞭炮屑。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一串鞭炮、一对蜡烛、一箱烟花,九家人,每家40块钱。”

2022年大年初一早上,堂哥在村里的祠堂边停下来,均摊着刚刚买东西去祠堂的花销。下着大雨,赣南山区又湿又冷,亲戚邻居们撑着伞,哆嗦着拿出手机转账。有位长辈不会用智能手机,在众人注视下,掏出五十块钱塞给堂哥,“不用找了”。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与湖南、广东、福建接壤,95%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客家人的春节日程里,祠堂是新年第一站。大年三十,我们回到村里住,陪着老人,也方便第二天早起。父亲会带上我去村里祠堂,早上七点半,几乎是父亲最晚能接受的出门时间。

村里的祠堂内一定会有天井,与普通民居区分开,但它的作用,我始终都搞不明白。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吴姓在村里不算大姓,有一大一小两个祠堂。几十公里外的山里还有一个总祠堂,辐射着散落县里的吴氏族人,三个祠堂都在最近十年重建过。客家话把家里的大厅叫“厅下”,也就是每个家的祠堂。老家“厅下”,一直挂着爷爷的黑白照片。

小祠堂离家里不到两百米,依惯例要拿上一对蜡烛、一对鞭炮。村里没有城里规矩多,不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