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赏灯节: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在客家人聚集的地区,例如广东兴宁、梅州、河源、连平、惠州等,元宵赏灯甚至比过年还重要,由于客家话里“灯”与“丁”同音,“赏灯”谐音“上丁”,因此赏灯节亦是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以现代人眼光来看,客家赏灯节未免太过重男轻女,但回望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就不难理解客家人对人丁的执着。

责任编辑:杨嘉敏

每年过完中秋之后,吴东华就开始着手挑选竹子,为元宵赏灯节做准备。三四年竹龄的竹子最适宜制作花灯,当年生的新竹不行,至少也得长足一年半时间,这样才能保证竹篾的柔韧度。竹子要挑直而少节的,可以节约不少工夫。扎花灯是纯手工活儿,原料没挑选好就得花更多时间去修正,所以在整个制作流程中,选料和备料用的时间最长,正式扎制反而不需要太久,从扎骨架到最后完工,一个熟练的花灯匠人大概四五天就能做好。

吴东华在广东兴宁宁新街道开的纸品铺,以扎制销售兴宁花灯、观音灯为主,兼营香烛元宝和其他纸扎,生意还算过得去。客家人的元宵节,风俗与其他民系很有些不同,作为客乡,兴宁地区大约从正月初八开始,以姓氏宗族为单位依次举行“赏灯”仪式,直到正月十九方结束。腊月是吴东华店铺的销售高峰期,随着订制花灯的人逐渐增多,吴东华夫妻忙碌得脚不沾地——扎架、裁纸、上浆糊、糊纸(金纸、红纸与色纸)、绘画、写字、剪贴、扎纸偶、制作白花和红花等等,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含糊,有的顾客提出特别的要求,吴东华不打折扣,全部一一满足。“赏灯是大事,花灯里寄托着人家的财气、运气和添丁的福气,哪能随便对待呢?”他说。道出了兴宁人对花灯的普遍理解。

广东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磐安客家围屋 (张永林/图)

兴宁花灯主要只流行于兴宁地区,由于具有“添丁”这一特殊寓意,早在元代便衍生出元宵“赏灯”习俗,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并产生了手艺代代传承的花灯制作家族,如兴田街道的花灯张、龙田镇的磐石围、罗岗镇甘村的花灯屋、刁坊镇吴屋、花螺墩罗屋等,历史都在200年以上,最长的传承已经超过500年。清代,兴宁花灯随着客家人第四、五次人口迁徙从兴宁传至惠阳、淡水、河源、龙门、连平、翁源等地以及广西和四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并成为地方习俗,享誉全国的连平忠信花灯便源自清中期的兴宁花灯。

吴东华正是出自一个扎制花灯的家族。对于制灯世家的孩子而言,制作花灯并不是一件需要特意去学的事,从小耳濡目染,在帮着家中大人打下手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肌肉记忆,自然而然就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