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成为“新蓝领”

责任编辑:徐寅

一面是本科生、研究生“上岸”难,另一面是职校学生手持好几个offer,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大培养技能型“专才”的力度,或许是一条新出路。

考研还是考公?这是一个问题。但可能也不是一个问题。

据教育部预测,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这些毕业生里,考研考公大军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剩下的则需要在残酷的校招里杀出一条血路,“上岸”对毕业生来说越来越难。

但2021年12月13日,微博的一个热搜词条却似乎呈现了另一种态势——“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这句话出自深圳技师学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孙志娟,她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到,职校每个同学手上都有2到4份录取通知书,以至于来学校招聘的企业都没有招满,甚至空手而归。

一面是本科生、研究生“上岸”难,另一面是职校学生手持好几个offer,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大培养技能型“专才”的力度,或许是一条新出路。

来自湖北的高一铭出生于一个农村贫困家庭。2017年,他在家人建议下,报考了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得到学校的免费资助,学校里的三年,高一铭在学习基础知识后,还去到海南碧桂园旗下的酒店实习、并在毕业后留用成为一名正式领班。高一铭说,2020年,自己所在专业的同学们全都找到工作,他自己也对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规划,“机会挺多的,我希望自己三年内能够当上经理。”

创办于2014年的碧桂园职业学院迄今为止已向社会输送了1856名毕业生,其中1816人来自贫困家庭。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在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都发挥着自己的特长。这些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需要资助的贫困家庭。2021年,职业学院共有443名学生毕业,其中441人落实就业,47人拿到了万元月薪。在寒门学子眼中,高考和升学之外,另一条蓝领之路同样可行。

寒门学子的蓝领路

来自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三年级的学生陈泽文记得,学校大礼堂后面有个标语:碧桂园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

陈泽文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农村。2019年,他来学校上学时,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与住宿费,除此之外,每个月发放的生活补贴,和学校准军事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窘迫。

在校两年多里,陈泽文加入了学生会、茶艺队、跆拳道社,参加过全省的职业技能大赛,还参与过河源当地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陈泽文发现,持续不断的实践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培养了他的自信。他把自己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行动,归结为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就读期间最大的收获让我了解了做人与做事的规则、方法,同时我也变得更自律了。

正在碧桂园酒店进行第三阶段的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陈泽文。

准军事化管理同样也是学院的另一个特色,即周一到周五由教官带领早起跑操或者上军体课。学院的大三学生麦梓杨一开始并不习惯这样的管理制度,但她发现,这样的训练使她更加自律,走上实践岗位后,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增强,她很快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节奏。

与陈泽文、麦梓杨实习就业环境相对应的是当前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高度需求。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职业排名,位列前十的分别是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保安员、快递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焊工、客户服务管理员。

但与市场需求相比,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职业院校学生长期以来“不被看见”“不被重视”的实际情况,在就业市场中也确实存在,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愿意上职业类院校。

2021年8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9896所,招生644.66万人,比上年增加44.30万人,而高职(专科)院校全国共1468所,相比2019年增加45所。不难看出,职业类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会有更多人选择成为一名新的技术工人。

毕业就成为基层管理干部

进入大三后,陈泽文和同学麦梓杨开始在不同的酒店进行教学实践。这是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培育模式对他们的要求,校内师生称之为“三段式”培养。

学院副院长卢晓春介绍,“三段式”的第一阶段叫厚德筑基,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知识能力和基本能力。第二阶段则是分岗专修,学生选择方向,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客房、餐厅或者机器人餐厅,进入实操环节强化训练。最后一阶段则是实岗综训,学生到不同的企业实践,许多学生都是在这一环节被企业留用,从而转正到基层管理干部。

以陈泽文和麦梓杨所在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院在校内设置了一个教学酒店,这间教学酒店与普通酒店无异,对外开放,可以正常入住,只是这里的值班人员都是学生,他们在酒店进行轮值和实操练习,配合课程理论后,毕业的学生就能比其他职校生更具就业优势。

为避免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学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通过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基地的模式运作。高一鸣在校期间实习,去的是海南陵水碧桂园希尔顿意林温泉酒店,他回忆,大二时,他通过教学酒店接触了酒店里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等到实习时,“适应得挺快,很快能上手工作”,2020年他毕业后,就直接留在陵水这间酒店,成为一名领班。

近年来,随着技术革新,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让“蓝领”群体有了被替代的危机。为此,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传统课程之外,更强调学生要学习人工智能在实操过程中的应用。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崔淋介绍,近两年来,学校建设了机器人餐厅,在学生分岗分流时,可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实训。崔淋在教学时会特别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将具体的案例融入教学。她会设置一些情境,比如客人食物中毒怎么办?对餐饮不满意又怎么办?来让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职业教育所学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反过来,只有进行实践的检验,学生最后才能够真正将所学的东西进行梳理,从实践中得到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碧职机器人餐厅。

作为一所职业教育类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是学生们步入社会的起点。因此,学院希望,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能成为工作岗位里的基层管理干部。

“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一般其他高职院校的目标都是培养通用技术型人才”,学院副院长卢晓春说,学院给学生定的起点与目标都比较高,但经过“三段式”培养,这些学生大多都能达到成为基层管理干部的标准。“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是,毕业后三年内,学院有7%的学生晋升到了经理级的干部。”

社会循环系统的有机造血

在崔淋与卢晓春的印象里,学院三年的培养和严格的管理,会让学生们的精神面貌普遍发生很大转变。学院设置了许多技能竞赛与奖助学项目,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自信心慢慢建立。

由于大多出身贫寒,学院的学生一开始可能会比较内向。但崔淋发现,三年之后,这些曾经弱势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无论是处事还是技能运用,都会得到很大提升。

职院大三学生郭县生在轮岗实践中指导工人施工。

“技能只能说是一种必备的条件,但并不是他们以后能力提升的最核心部分,最关键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崔淋介绍,帮学生打开视野、开拓思维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到更大的舞台上。

作为民办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目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强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希望能够从教育入手,通过“造血”的模式从源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职业学院创办以来,学院累计招生3955人,各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为100%。

2021年开始,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招生政策调整为面向全体考生招生,但与此同时,对家庭经济较差学生的资助也会暗中进行。“比如我们每个月会根据学生吃饭的消费情况排查有没有家庭经济较差学生。”卢晓春这样说,最近学院发现了两个消费很低的学生,经询问发现,这两位学生正是因为父母生病,家庭情况困难。随后学院便为他们申请了困难补助。

卢晓春提到,“对学校来讲,我们希望未来4到5年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再上个台阶,也就是说学生在素质能力,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够形成一些品牌效应。”他希望从职业学校里走出的学生,同样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承担社会责任的高质量人才。

(文中麦梓杨、高一铭为化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