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青年遇上黑科技

在广东,如果需要户外作业,晚上会比白天稍微舒服一些。

岭南的夏天漫长而炎热,相比白天的暴晒,夜晚来自海上的清风能带来些许凉意。唯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穿长裤长袖,不然可能会被如战斗机般嗡嗡掠过的蚊子“生吞活剥”——这是黄萍第一次下工地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和不远处那台靓丽的粉色机器一样,黄萍是灰扑扑的工地上少见的存在:95后、女生、高学历。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的她,目前是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研发工程师,负责地面整平机器人的传感器软件开发。

近年来,工地上已经越来越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一线建筑工人,平均年龄为41.4岁,比上年提高0.6岁,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建筑工人“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从高校教育来看,建筑业直接对口的土木工程专业,也成为新一代“天坑专业”,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劝退”之声不绝于耳。

但在博智林,一群有技术、有能力的新青年却选择逆向而行。他们走进建筑行业,用科技为其赋能,让古老行业焕发出新气象。

地面整平机器人自动化作业

选好方向,大步向前

徐超了解博智林,始于2018年的一场校园招聘宣讲会。

作为校园大使,他需要协助企业在校内发布宣讲会信息。在此过程中,他第一次得知碧桂园要做建筑机器人,而博智林,就是碧桂园进入智能制造赛道的一次全新尝试。

“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企业敢于挑战针对建筑工地这个比较复杂的场景去做一些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机器人的事情,但碧桂园想要大规模、大体量去尝试,所以就注意到这个方向了。”

徐超敏锐地感觉到,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但相对于制造业、零售业等实体业态而言,建筑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还很低,因此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刚刚起步的博智林,也希望通过招募全球各高校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全方位、体系化的培养,打造出一支智能建造领域的卓越人才队伍,加速建筑行业升级转型,于是创立“科创先锋”这一校招品牌,在高校中发布校园招聘信息。

徐超在宣讲会结束后第一时间投递了简历,此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顺利通过选拔,成为博智林第一届“科创先锋”,并参与了首次“科创先锋总部行”活动。

这次顺德之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不仅是极具现代感的实验室和机器人谷规划,还有亲临建筑工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深入思考未来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去做建筑工人,因为真的太辛苦了。而且现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以后这些工人干不动了,还有谁来做呢?”徐超觉得,若自己设计的机器在工地上跑起来后,真正能解决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感是无法言喻的。

加入博智林的这三年里,徐超始终坚信自己正走在一条对的路上:“我们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了,那就在这个平台上深耕,去做出一些成绩。”

三人行,必有我师

和徐超同一年加入博智林的刘季,是第一届“科创先锋”中少数拿到“面试直通卡”的候选人,直达终面,通过一轮面试就拿下了Offer。

在校期间,刘季就参与过不少机器人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在校经历让他深刻认知到从“理论可行”到“实际可用”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

而博智林从建立之初,就瞄准建筑工地这一复杂场景进行研发。依托碧桂园丰富的地产项目资源,产品在研发阶段就能直接上工地测试,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大大提升研发效率和产品实用性。这也是刘季在众多向他伸出橄榄枝的企业中选择博智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博智林科创大厦

距离正式入职还有两个月,他已经迫不及待地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这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一头扎进工地里。五六月的广州已经很晒,经常泡在工地上测试的他,整个人都黑了一圈。

一款机器人从研发到真正投入使用,需要经历漫长的“升级打怪”的过程,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是最令他愉悦的“内啡肽”。项目虽然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在博智林,优秀的人才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科创先锋旨在培养“懂管理的技术专家”或者“懂多项技术的管理者”,在专业方面给予新人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

作为初创公司,博智林鼓励技术创新,即使你只是一名实习生,有好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来,团队共同讨论打磨。

入职不过两年,刘季就已经从一名新人成长为高级机械设计工程师,目前负责地面整平机器人项目组的统筹,他们研发的地面整平机器人,精度已经能满足国际要求。

除了科学的工作机制,科创先锋导师制度也给了初入职场的刘季非常多的指引和帮助。

“刚开始时,有三个导师带着我,一个是东京大学的博士、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博士,还有一个是浙江大学的博士,很多事情他们都是身体力行。”

在工地测试中,刘季时常要去混凝土工地测试地面整平机器人。如果遇上机器人在混凝土钢筋网格上卡壳等问题,导师会直接用手扒开混凝土,检查问题所在。

这份对研发的热情投入也感染了刘季他们这一批新人,提到导师,他们不仅有尊敬,更被深深触动:“比我们厉害得多的人都能这样去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投入其中?”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优秀的前辈通过言传身教,为团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也激励着初入博智林的年轻人们不断向前,走得更快更远。

黄萍和刘季在做产品测试

做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事情

相比徐超、刘季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晚一年加入博智林的黄萍,成长之路走得更加从容。

随着博智林的不断发展,2020届科创先锋的培养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入职后的前两周是科创先锋入职集中培训。考虑到这一届的“科创先锋”入职后都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博智林为帮助大家系统了解公司产业,在入职集训中特别设计了一场机器人大赛环节。45天的时间,让一百多位初入职场的青年们尽情发挥所长,展现科研创新的魅力和原动力。这次大赛给2020届科创先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博智林在技术新青年人才定制化培养上的一次尝试。

进入工作岗位的“科创先锋”充满激情,通过自己的认真和努力获得了公司上下的认可。入职一年后,“科创先锋”们进入定岗定级评审。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为自己争取晋升的机会,也是一次岗位方向的选择。

而黄萍的选择,和她的导师有关。“我当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与其说领导,他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工作中给予黄萍非常多的帮助和鼓励。

“他不是直接让我按照他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而是给我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常说的一句话:有这么几个思路,你可以都去尝试一下。如果我试错了,他会教我如何去总结、复盘。”黄萍如是说。

好导师不仅可以成为职场上的引路人,也可以成为人生的引路人。黄萍从导师身上看到了自己非常敬佩的个人品质,以人为鉴,她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更多“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事情。

在这位导师的影响下,她最终也选择了软件开发方向的项目,参与地面整平、抹平机器人传感器产品的软件开发。

除了导师的影响,黄萍也非常认可这个方向本身的价值。

传感器是地面整平和地面抹平机器人研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整平过程中作业面的施工精度能否达到标准。这类传感器目前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可以直接采购,但价格较高。而一旦购买,就意味着这项技术握在别人手里,“但我们认为,技术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最好。”

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项目,是2021年初住建部首批公示开展的全国七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博智林生产的建筑机器人,以一抹抹靓丽的粉红色身影,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劳动,干着混凝土浇筑、地面整平抹平、外墙及室内喷涂、测量、墙面打磨、清扫等建筑工地上的一系列工作。

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在施工

比如徐超负责的工作,能够通过前端打通多款智能建造系统与自动升降梯的接口,后端对接多款物料搬运机器人,完成工地物料精准运输和精细化管理,能够大大减少工人的重体力劳动。

长期来看,建筑机器人研发能够缓解工人老龄化、工地用工荒的难题;数字化转型也将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转型过程中,高素质的新青年正在用他们的大脑和技术,为传统工地带来巨大变革。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