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数字版权“做大之路”

在学术领域版权意识薄弱的二十余年里,知网依靠跟期刊编辑部签署合同的方式,获得了期刊论文资源的“第一桶金”。

知网一般会将学位论文稿费打给研究生培养单位,但实际上,由于这笔金额不多,如果学校没有分配给作者,这笔钱只能长期趴在学校账上。

知网的毛利率自2018年至今都稳定在50%以上。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1年12月23日,实拍中国知网北京办公楼。 (视觉中国/图)

2021年12月10日,看到89岁老教授告赢知网的新闻,已从知网离职五年的张超将新闻截图转发到朋友圈。

知网,又被称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由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

张超在知网工作时,曾经负责图书标引,每天的工作就是快速阅读论文。离职以后,知网也变成了他的“知乎”,生活中遇到不解的问题习惯于顺手查知网,他的朋友圈内容也大多是用论文截图来“答疑解惑”,用知网查教育信息化、婚姻关系,甚至香水构成,无所不包。“普通人遇到70%-80%的问题,都能在论文里找到答案”。

但是知网对于个人用户是收费才能阅读、下载的。对每天像刷微博一样刷知网的张超来说,单篇付费太贵了,于是他买了一个汇集国内外论文资讯的网站会员,这个网站也能提供知网文献的阅读和下载。

像张超这样纯粹为了答疑解惑的知网用户是少数,更依赖知网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在校师生和企事业单位人员。

通常,高校、图书馆或企事业单位向知网购买相关数据库后,其研究人员可以免费使用,研究人员在文献基础上产生新的论文数据,最终又经由高校和期刊出版社流入知网。

作为一个学术论文数据库,知网在国内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尤其是学术期刊,在2004年CNKI工程市场工作报告中,知网的产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国内主营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5%。

知网也反过来影响着学术界的规则制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以学术注释规范举例,知网曾向各个学术期刊推行便于知网统计分类的注释规范(简称“光盘版规范”),但这套规范基本是依据自然科学学科的范式制定,并不符合社会学科尤其是不符合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

如,历史学科的论文注释往往比较多,一般采用页下注。光盘版规范使历史学的论文注释变得相当困难、混乱,特别不利于阅读。但后来这套规范在学术界强制推行,很多期刊担心自己不被知网收录而被迫实行这套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学术期刊注释体例的混乱。

一位从事期刊出版多年的编辑透露,现在职称评定也要求,参评论文要在知网等主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发表。

凭借数据库服务,知网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了完美闭环,同时也将学术知识生产环节上的各个角色成功编入了一张彼此相连的大网。

学术期刊人,“交权”最彻底

最初,知网作为中国知识的基础工程面世,英文简称“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沿用至今,其社会公共属性已是题中之义。

在知网的搜索框下,学术期刊和论文被排在分类的前两项,这正是其赖以生存的两大核心数据资源。知网官网介绍,其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内学术期刊八千多种,全文文献总量5800万篇”。

知网能拥有如此体量的学术期刊数据版权,还得从其前身——《中国学术期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